颈肩综合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颈肩综合征,乃是颈部、肩部,以至臂肘的肌筋并联发生酸软、痹痛、乏力感,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症多于肩周炎基础上累及演进形成,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尚缺乏特效治疗,故病程迁延,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之一。
目录
疾病概述
发展阶段
症状表现
发病原因
预防措施
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治疗
常规治疗
针灸疗法
自我辅助治疗
中医综合方法
食疗药膳
疾病概述
发展阶段
症状表现
发病原因
预防措施
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治疗
常规治疗
针灸疗法
自我辅助治疗
中医综合方法
食疗药膳
展开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颈肩综合征的发生,与经筋的生理结构特点,及肩颈的活动关系密切。
肩颈的经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经线所组成。其中手三阴经筋循至腋下后,呈向胸性分布于胸廓及缺盆(锁骨);手三阳经跨越肩颈,向头部上行,终止于头面,而手阳明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终止于上胸脊椎。上述的经筋走向及分布特性,说明肩颈的经筋具有下列特点:
(1)颈至掌指的线力群结构,经筋自指爪远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肩达颈,在机体动态活动时,具有向心性的线力群引力作用。这同上肢的活动实际功能吻合。,表面的动作在指掌,但实际的最终应力点在颈椎与胸椎。这一连线中的任何环节切断,指掌的功能便完全丧失。因此、颈肩综合征是颈至掌指动力连线的病变,但病情轻重,具有节段性的区别。
颈肩综合症
(2)颈胸背三角分力线与肩关节集合力线的构成。以颈及胸椎为纵轴,作矢状切面,则胸在前、背在后,形成八字开的三角形两个边的构体;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构成该三角的底边,这便是颈胸背三角的
上身构体(简称颈三角)。颈三角虽然是非等边三角,但无论从肌筋器质的分布及经筋线的结构分布,都客观存在这一构形。例如,从颈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从颈向前胸呈斜行走向者,有胸锁乳突肌、上斜角肌、中斜角肌、下斜角肌,分别终止于胸锁关节及l~2肋骨表面。前述的手阳明经分支向背(洋见附图)及手三阴经向胸分布,无疑表明,经筋线的分布结构,也构成上述的三角形构体。上胸三角形的结构,是人体的自然结构,具有分力线的作用,这便是颈胸背三角分力线。按照三角形定律,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发生变化,都直接产生对其他两边数值的影响。因此,颈三角的任何活动,都存在互相连带关系,肩关节线力集合,来源于:①颈肩线,主要肌筋有斜方肌;②胸肩线,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③背肩线,直接来源于肩袖(由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组成),间接线来源于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等;④远端线,即上肢远端的引力线。由于肩部的线力集中,加上肩关节活动度大,负荷重,受损伤机遇较多等,故肩周炎成为临床的常见疾患,成为颈肩综合的潜伏隐患。
颈肩综合症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基础(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颈肩部酸麻、胀痛症状的总称。颈肩病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常和身体素质、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胃肠吸收差、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财务人员、电脑人员、
驾驶员、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缝纫工等等。颈肩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复杂程度的提高,使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退变或颈项部软组织病损,激压颈脊神经,导致其所支配的肩周有关肌肉痉挛、挛缩,引起肩关节疼病、活动障碍等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在外伤后出现经久不愈的肩痛症状,可能因外伤时伴发的颈椎损伤未获得及时、合理的治疗有关。临床对此类病症多诊为“肩周炎”,常忽略对颈椎病的检查和治疗,更因患者惧痛而制动,最终导致肩关节粘连的严重后果。
检查:颈椎中下段棘旁可触及肌紧张、压痛、患者活动受限。若未发生粘连,则其肩肱角为90-100°。
治疗:针对病因,以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纠正偏移的颈椎,消除其对颈脊神经的激压,是减轻或消除疼痛的关键。配合推拿、针灸、烫疗、穴注等方法可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功能的恢复。对于病程较长,肩关节已发生不同程度粘连的患者,如无禁忌,在就诊前或治疗过程中,需坚持进行“忍痛”的功能锻炼,逐步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宜盲目制动,以免发生肩关节粘连的严重后果。
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颈肩综合症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明显长时间紧张工作后,头晕、颈肩部劳累,此时只要注意适
当的体育活动和放松,情绪乐观,也可做短暂的外部治疗,便可恢复原有的轻松。若前述症状没被注意,使病变进入中期,就会出现颈肩部肌肉群
颈肩综合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