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人物
收集整理张体珍
2015年8月12日
古代、近代人物传
田思飘
田思飘,隋朝(581—618),黔安郡(今贵州沿河、重庆彭水一带)人。黔安蛮起义首领,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继头年田罗驹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田思飘又率众起义,杀隋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隋朝行军总管周法尚率将军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围剿,攻进清江一带。黔安一带的少数民族遭残酷镇压。
田罗驹
田罗驹,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重庆彭水一带)人。黔安蛮起义首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田罗驹率众起义反隋,暴君隋炀帝派武侯骠骑大将军郭荣带兵镇压。
黔中宣慰节度使田宗显
田宗显(561-633),字辉先,号跃华,古黔州人(包括今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是黔东北土家族田姓始祖。隋开皇元年(581),大臣苏威以田宗显才智过人荐举于朝廷,钦赐思州事。旋即兹土大治,民有太平,授兵部职。隋开皇二年,朝廷采用“以夷制夷”、“以土官治土民”的羁縻政策,’授田宗显为黔中刺史。隋末陕西白莲教金头和尚倡乱,朝廷调田宗显带兵致天鹅山与战。金头和尚溃败,奔成都,田追及,金复败,走渝城,潜往小河,踵至漆地(今沿河自治县后坪、金竹一带)。田宗显适金头和尚首后,卜居石马(今沿河自治县城西约七十多公里的中寨乡辖地骡子岩)。武德初,田宗显被授宣慰节度使,其辖地包括今黔东北和川东南边境邻近的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务川和酉阳、秀山等县地。
田宗显卜居石马以后,以其地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兼之城廓依然,故曾留诗一首:“石马归槽生得好,风水处处有峥嵘,一程来自石马地,鱼水之乡好安身”。田宗显卒于唐贞观七年(633)癸巳岁,享年七十二岁,卒葬沿河县客田一两丝,其墓今存
。
“蕃部长”田祐恭
田祐恭(1075~1154年),字子礼,宋思州务川(今沿河)人。在田祐恭统领思州时期,思州疆土大大拓宽。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由今天的沿河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
田祐恭是贵州历史上较早主动接受汉文化的少数民族首领,拜汉人夏大均为师。明嘉靖《思南府志》:“政和间,蕃部长田祐恭被召入觐,举止不类远人,徽宗异之,问其故。曰:‘臣门客夏大均实教臣。’上悦,厚赐之。拜大均保州文学。”宋徽宗厚赐田祐恭,拜为蕃部长,统领思州疆土。
田祐恭执政思州时期,在境内创办了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书院——“鸾塘书院”,遗址在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白泥河畔。鸾塘书院之创,是贵州地方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对重庆、贵州等地文教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大约在宋政和年间,也就是田祐恭执政思州的时期,有记载的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志书《思州图经》出现了,记载见于《宋史》第一百五十七卷《艺文三》,但不知作者是谁。该图经大约成书政和八年(1118年),南宋尚有人引用,明代亡佚。《思州图经》的编修,为外界认识思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后来《思南府志》的编修提供了参考。
田祐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颇得朝廷信任。曾三次被召入京,朝廷赐以金带、银器、鞍马等物,并擢升官职。宋政和二年(1112年),黄阳洞酋首冉万花叛乱黔、思等州,田祐恭奉命征讨。政和五年统义兵策应泸南,解梅岭堡之围,智擒卜漏,平2州8县及诸屯30余城,拓地2000余里。朝廷授忠义郎转武翼郎。此后,田祐恭多次奉令出征平乱并抗击金人人侵。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废思州,原领三县改为务川城、邛水堡、安夷堡拨隶黔州。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置思州,仍以田祐恭为守令,领务川、安夷、邛水、思邛四县。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升黔州为绍庆府,领彭水、黔江二县和思州等49羁縻州。
天水郡开国公冉仁才
冉仁才(594--652),又名征文,唐思州(今沿河、酉阳、秀山一带)人。隋炀帝大业八年(612),仁才离家赴隋京长安,以功授京官“通议大夫”。恭帝义宁二年(618),因平绿郎有功,恭帝杨侑赐“金紫光禄大夫”、“浦州刺史”、天水郡公。后与李渊近亲“汉南公主”结婚,很得了李渊父子的赏识。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祖李渊决定将仁才调离京城,晋升为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和持节(有批准诛杀无官位人员之权)浦州(今万县)、梁平等地诸军事,任浦州刺史。四年(612)唐军在大将军李孝恭、李靖的率领下,顺江而下,直捣湖湘,围攻梁都江陵城,平定了肖铣,仁才在此战役中立了大功。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仁才由浦州冉氏老根据地调任澧州(治所今湖南澧县)刺史。十三年迁任沅州刺史,后又迁任江州、陵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651)入朝,犹诏迁使持节永州刺史,成为主宰一州军政大权的官员。
永徽三年(652)九
沿河乡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