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字趣谈-中学语文论文“羊”字趣谈 王守成羊在中国文化里常常是作为吉祥、慈善、忠厚的形象出现的。《王孝渊碑》:“羊吉万岁,子孙仁贵。”《三字经》里有“羊跪乳,鸦反哺”之语,教育子女要遵守孝道,因此,羊又被称为“孝兽”。成语中有“羚羊挂角”“歧路亡羊”“十羊九牧”“亡羊补牢”“羊质虎皮”等,俗语里也有很多“羊”字:“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靠人放,膘靠草长”。歇后语中的“羊”更多:“羊屎滚落地上——颗颗相同”,“羊伴虎睡——靠不住”,“羊额的肉——没油水”,“羊羔吃奶——跪下来”,“羊头上的老毛——没长劲”……还有人将“羊”写进对联,更是妙趣横生。一饭馆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饮食便宜,任你豁拳打马;银钱各照,谨防顺手牵羊”。既说明了物美价廉,又提醒客人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而一药房则贴上“一药一性,岂敢指鹿为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的对联,上联嵌成语“指鹿为马”与“一药一性”相衬,说明药各有性能,不能混淆使用;下联嵌成语“以牛易羊”与“百病百方”相衬,说明要对症下药,不可用错药方。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羊也与许多名字有关。周代有“羊人”的官名,职掌羊牲及祭祀等事。据传周夷王时,南海仙子乘五羊衔穗从天而下,降临楚庭(广州古名),将禾穗赐与州人,“羊化为石”,永保禾茂粮丰,故广州又有“羊城”“五羊城”“穗城”的别称。古时太行山上的坂道,萦曲如羊肠,故名“羊肠坂”,其古址有两说:一说在今山西省壶关县东南,见《汉书·地理志》。一说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天井关南,见《史记正义》。《汉书》所载“苏武牧羊”的故事更是千故流传,妇孺皆知。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有一山名为“苏武山”,亦称“苏山”,山下据说为苏武牧羊时所走之路,故山下之乡便被命名为“羊路乡”。至于生活中的“羊”名就更多。以“羊”而名垂千古的人很多。《史记·帝王本纪》说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于是在大泽中找到名叫“力牧”的人,进以为将。相传,春秋时羊角哀与左伯桃两人同投楚王,道遇雨雪,左把衣服和粮食都给了羊,自入空树冻饿而死;后羊为上卿,梦左为厉鬼所凌,即自刎,到九泉下助左战胜厉鬼。后人便以“羊左之交”称交情深厚。百里溪在楚国宛地当奴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并委以国政,成为贤相,人称“五羊大夫”。西汉河南人卜式,不愿为官,却以养羊为乐事,后汉武帝召他为中郎,在上林苑牧羊,只一年多时间,羊儿都膘肥肉满,汉武帝见了称赞不已,卜式便以养羊喻国事:“羊之所以养得这么好,完全是按时起居,定时喂料,再加上及时除掉‘恶羊’,以免败坏整个羊群。养羊如此,治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汉武帝很赏识他,封他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安丘人甄宇,饱学多才,被拜为博士,后又当上了博士祭酒(博士的总管),年末分御羊(每年祭
“羊”字趣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