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有多大
●思想的交锋
●思想的反复
●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交锋:
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
今年82岁的中国经济学界领军人物吴敬琏有个响亮的绰号———“吴市场”。这顶帽子最初带有贬义,有讥讽他在中国“贩卖”市场经济之意。
吴敬琏的市场经济思想早在中国实行严密的计划体制时期就有所萌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思想理论界一直在激烈争论。吴敬琏始终鲜明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主张。还在1982年,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1984年7月,他参加了由马洪牵头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再思考》意见书的写作,为商品经济“翻案”成功,给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铺平了道路。
但在有着数千年小农经济传统和数十年计划体制浸淫的中国,传播市场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甚至后退。1991年冬天,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召开中央各部门研究人员座谈会,以吴敬琏为首的几位经济学家以各种方式反驳了当时甚嚣尘上的开倒车论调,捍卫了改革的市场方向。同年底,他与学生刘吉瑞合著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在冒着风险、遭到多家出版社婉拒的情况下由中国财政出版社出版,明确提出改革应以市场为取向这一观点。此书后来并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使吴敬琏和他的主张正式走向前台。这年4月,吴敬琏向中央领导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的建议被采纳。接着,中共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终告确立。
近年来,吴敬琏不断强调中国社会转型有滑入“拉美化陷阱”的危险,呼吁改革要警惕权贵资本主义的侵蚀。在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已进入到攻坚阶段时,改革出现了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并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危险:一个是开倒车,不同程度地回到计划经济,具体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权力上收到政府手里,由政府来主导市场和资源配置;另一个是借改革之名掠夺大众以肥私。这两种力量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公众看不明白时,就容易由于受到蒙蔽盅惑而发生错觉,把因此而受损的仇恨撒上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及这些学者身上。久而久之,这种民粹化的情绪累积起来,一旦爆发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小觑的,它有可能使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积攒起来的成果毁于一旦。
●思想的反复
龙永图(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我觉得当年小平同志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个东西统一起来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所以当时就把姓社姓资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思想的突破。那么今天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问题,好像又像翻烙饼一样又在开始炒一些剩饭,比如姓国、姓民,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垄断、非垄断,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
思想的力量有多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