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摘要:数学学困生在中学各年级普遍存在,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至关重要,只有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受到积极的成效。本文在分析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学困生心理,并针对学困生成因及心理,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策略;研究
数学学困生在中学各年级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学习困难生一般约占8~9%。而在农村,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生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学困生的比例远远高于6%,平均约为1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5%~20%。学困生的比例农村明显高于城区,数学学困生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语文和英语的学困生比例,并且每个班在数学学习上都会出现一些“特困生”。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学困生可定义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现行的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由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及智力等因素决定的,如“瑞典托尔斯顿?胡森的研究表明,学生家庭背景与反映学业成就的各指标之间有着很多的相关性”。面对学困生,其成因分析至关重要,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二是外部原因。只有找准
“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受到积极的成效。
1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大部分学困生的一个原因,如网络游戏因其刺激性、连续性,自然也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最爱,有的学生渐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网上聊天,黄色网站也腐蚀着青少年,许多学生就因沉迷于其中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甚至认为上学无用,打工挣钱才有用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学习情绪,使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自主学习能力差是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一些学生小学学习不认真,造成了基础薄弱,进入初中尽管有着好好学习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的因素,有的时候学的很吃力,又不习惯或不好意思问同学、问老师解决,逐渐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成为了学困生的一员。还有一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
2数学学困生的心理探索
学困生的心态比较复杂,通常自尊心很强,但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一些问题学生虽然外表装作对什么都无所谓,有时还自视孤傲,但内心常常很自卑,缺乏自信,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主要表现为:
。就其
“学困生”的内心而言,他们也想学好,但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致成绩难以提高。他们懒散、贪玩,学习上怕吃苦,作业经常拖拉。他们一碰到难题,就“投降”,有的虽然堂而皇之“请教”同学,但实质上只求获个直接答案,有的“偷偷摸摸”看或干脆抄袭他人作业。
。“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尽人意
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