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神秘教卡巴拉与中国《道德经》之一梦路
宗教大拼盘
自打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我决定要好好了解这充满神奇和美妙的创世者。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从印度教到犹太教(Kabbalah),从佛教到道教和基督教(很遗憾,我一直未能涉足伊斯兰教)。
许多中国人提到宗教时,总是联想起是某种什么信仰,是信耶酥?还是信佛祖?…诸如此类。其实,宗教无外乎是研究宇宙、自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以及万物存在的意义,尤其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宗教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在于采用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不同。宗教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毫无疑问,宗教是高于自然科学的科学。
通过了解各类宗教的精髓教义,我发现了他们之间惊人地相似和平行,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简单的比方是,我可以用汉语、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五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概念“爱”。那么,印度教、犹太教、佛教、
基督教和道教就是用五种语言来阐述“神极其内容”(你或许表示异议,因为佛教和道教并没有“神”这个概念,我会在后文解释)。但是,由于各类宗教的信奉者缺乏翻译,他们把各自的宗教看为是独立的,与其他宗教分离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就此产生。
走马观花地浏览各种宗教之后,两种哲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开始深度探索他们,这两个哲学就是犹太教之神秘教Kabbalah(卡巴拉)和中国的道教玄学《道德经》。
我与Kabbalah 卡巴拉
关心娱乐新闻的朋友或许对Kabbalah (卡巴拉)并不陌生,这就是美国女歌星麦当娜信奉和追随八年之久的犹太神秘教。我之所以对Kabbalah(卡巴拉)情有独钟并视其为人类最高智慧是别出有因的。其他各类宗教都阐述了你为什么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并指引你如何过上幸福生活,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神在第一时刻创造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让我们人类象玩捉迷藏似的苦苦寻求答案。仅仅 Kabbalah (卡巴拉)回答了这第一问题,“神为什么创造这个苦难的物质世界?
”。如果能够真正领悟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无需再发其他问题了。所以Kabbalah 提出了终极问题且提供了终极答案。
基督教指出,神创造这个物质世界是为了和人类分享爱和快乐。诚然,神的意图只有好没有坏。佛祖的第一条黄金定律是:人生的本质是受难(Suffering)。没错,我们又何尝不叹息生命苦短呢?那么,如何去理解“受难”与“快乐”这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呢?
Kabbalah 引用“Remove Bread of Shame”(洗去接受免费面包之耻)这个概念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快乐”有免费和不免费之分,免费的快乐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用中国的古语来说就是“君子不吃嗟来之食”。免费的快乐是施舍给我们的快乐,它只能让我们感到羞耻(Shame),我们拒绝接受。于是,神决定提供给人类不免费的快乐,我们必须自己去挣取。从而,“受难”产生了,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先受难,只有经历苦难后才能挣取令人心满意足的快乐。
我与《道德经》
在出国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道德经》为何物,是我的丈夫Ron首次介绍给我《道德经》,所以我第一次读到的《道德经》是英文版的(中英对照,英文注释)。起初我并不感兴趣,直到后来另一位犹太朋友介绍给我另一版本的《道德经》,我才发现《道德经》的智慧几乎不亚于Kabbalah (估计是由于翻译得好)。如今,《道德经》已成为我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珍宝。对于我来说,《道德经》就是中国版的圣经。老子的语言精辟简洁,字句蕴藏深厚的韵味,实乃绝作。
在我的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西方宗教里所说的“神”。由于中国语言的含蓄,我们没有用“神”这个词直接地表述创造者这个概念。
从阐述宇宙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到揭示神秘的人体灵魂现象,《道德经》和Kabbalah 堪称一对孪生兄弟(姐妹)。《周易》的太极图和Kabbalah 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更是相似得令人震惊。
一个抽象,一个具体;一个含蓄,一个直接; Kabbalah和《道德经》犹如夫唱妇和,演奏了一曲神的自述乐章。
人生本是一场梦
Kabbalah认为“Life is but a dream.” 即“人生本是一场梦”。乍听起来, 您是否觉得耳熟? “一场游戏一场梦”, “梦醒时分”, “半梦半醒之间”, “人生如梦”等类似的词句在中文流行歌曲和诗歌里反复出现,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老子说,道生万物。文学艺术都为“道”的产物,艺术家(词曲作家和诗人)只不过是表现“道”的渠道,使无形之物以有形之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神通过这些歌曲及其他艺术形式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人生本是一场梦”。
既然有一场梦,就必定有一个做梦者。这个做梦者就是道,就是神。印度教用“Maya”来说明这个世
犹太神秘教卡巴拉与中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