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 rops 200815
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赵广才
摘要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适播期 6d左右的积温, 可使小麦主茎多生长 113片
影响和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叶子。若还按传统播种期播种, 随主茎叶片增多, 分
提出根据气温变化调整播期, 根据优势蘖理论调整蘖将大量增加, 群体将超量繁茂, 土壤养分消耗过
基本苗, 根据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和节本增效原则节多, 还可使部分小麦穗分化提前, 抗寒能力下降, 造
省返青水和氮肥用量为核心的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成早春冻害死苗, 故调整播种期势在必行。应在传
栽培技术体系,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北方冬小麦统适期播种范围的基础上推迟播种期 5~ 7d。把小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麦最适播期控制在平均气温为 16~ 17e 。
关键词冬小麦;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播种量偏大、基本苗
过多的现象, 我们建立了基于小麦优势蘖理论的技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及国民术模型( y = - 010005x2 - 010812x + 416715, R2 =
2
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 增 019942, y= 优势蘖, 基本苗 11215万株/hm [ x[ 450
加总产, 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 5年万株/hm2 )和具体应用指标。提出了针对多穗型品
我国小麦连年丰收, 单产和总产持续增加, 全国各地种(成穗在 600万/hm 2 以上), 北部冬麦区基本苗控
出现许多小面积高产典型, 2008年在国家粮食丰产制在 225 万~ 300 万株/hm2 ( 每亩 15 万~ 20 万
科技工程和农业部组织的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出现株)、黄淮冬麦区控制在 180万~ 270万株/hm2 (每
了一批万亩高产田。这些主要是小麦科学研究的进亩 12万~ 18万株), 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冬前总茎
步、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说明数控制在 900 万~ 1 200 万/hm2 (每亩 60 万~ 80
大面积提高小麦单产还有较大的潜力。万)、最高总茎数控制在 1 350 万~ 1 650 万/hm2
近年来我国冬小麦冬前旺长的现象较为严重, (每亩 90万~ 110万)、成穗数控制在 675万~ 750
主要是由于小麦越冬前积温偏高, 尤其 2004年以后万/hm2 (每亩 45万~ 50万)。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条
各地的小麦越冬前积温普遍急剧升高, 对小麦生产件调整具体实施方案, 提高了群体质量。在现有播
影响很大, 但有些麦田仍按传统播种期播种, 使冬小量偏大的基础上降低播种量 15~ 45kg /hm2 (每亩降
麦越冬前苗龄过大, 发育过早, 早春遇寒流受冻害或低 1~ 3kg)。
冷害, 出现死苗死茎或小穗发育不全, 给小麦造成局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高产优质的要求,
部损失。我们研究了 1951~ 2007年逐年 9月 25日合理施肥是当前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许多地区小麦
至 12月 31日北方冬麦区气温变化规律(北京气象生产中化肥用量过多, 调查时发现很多麦田在小麦
资料), 从 20世纪 50年代至今小麦播种至越
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