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一方面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减轻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历史使命。
一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天气气候灾害
黄荣辉,1996,《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气象出版社
。天气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阮均石,2000,《气象灾害十讲》,气象出版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气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1995年以来,每年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1998年高达2998亿元。如果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是过去42万年来的最高值
秦大河,2004,《气候变化:科学、影响和对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气象出版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预测:-℃。2003年10月美国五角大楼在给布什政府提供的《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气候突变,并由此引发全球性骚乱、冲突和核战争,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该报告认为20年后人类的头号威胁不再是恐怖主义,而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大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彰显。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荒漠化土地扩展等,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难以逆转和持久的影响;气候变化加剧食物、水和能源危机,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特别是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粮食数量和质量下降、流行病传播,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民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斗争的热点问题。
当今,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迫使许多国家寻求新的资源、实行能源结构调整、实施新的能源战略,积极探索和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气候资源。欧盟各国制定了能源结构调整计划,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12%,风力发电提高到总发电量的22%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食物、水、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我国地域宽广,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覆盖着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性能源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空中水资源具有很大的调控潜力。高度重视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为能源结构调整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也应成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天气气候灾害与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几千年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与天气气候灾害斗争的历史,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的历史。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强,导致了气候变暖的加剧和气候恶化。目前,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努力,适应、减缓和应对区域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气象工作将义不容辞地承担更重大的责任。
二
中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