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
第二节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早期阶段;
通商口岸—城市变化,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建筑形式:折衷主义风貌+“中国式”的新建筑--展中西建筑交汇端倪,成为近代传统复兴式建筑先声。
三、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短暂的繁荣期;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0年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和建筑近代化获得相对安定有序的发展机会;
2、租界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大量倾销建材到中国;
4、1927年后,“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的制定,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的建设活动。提出中国本位的文化方针,掀起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探索;
5、一九三七年“九。一八”事变,1932-1937年间,东北根据殖民统治需要,城市进行了频繁建设;
6、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建筑留学生回国,在上海天津成立“华盖”、“基泰”等建筑事务所,实践活跃。
1925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及1929年中山陵的建成,标志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诞生;
7、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在中国多渠道起步;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时间:1937-1949年,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一、近代城市的两种类型:
A、外国资本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在中国旧城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式的资本主义新城市;
B、由古代旧城市发展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二、影响近代城市发展的三种因素:
1、通商开埠;
2、工矿业发展;
3、铁路交通建设;
三、近代城市发展特点;
1、城市功能结构改变;
(1)工业区出现;
(2)资本主义商业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
2、城市公共活动多样化;
3、市政建设发展;
第二节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一、主体开埠城市;
1、多国租界型;
上海、天津、汉口;
2、租借地,附属地型;
青岛、大连、哈尔滨;
二、局部开埠城市;
济南、沈阳、重庆、芜湖、九江、苏州、杭州、广州等;
三、交通枢纽城市;
郑州、石家庄、蚌埠、徐州、宝鸡等;
四、工矿专业城市;
南通--;
第三节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一、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开埠之前已是繁荣市镇,但为封建时代一般城镇的基本特征;
1843年开埠,成为近代工商业中心和世界大城市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上海建设的高潮期;
租界的发展;
二、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的多元结构;
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建筑分布:
三、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设的近代化发展;
四、文化边缘与海派建筑的多元兼容;
第四节旧都北京的近代演进
一、使馆区的开辟和都城的被动开放;
二、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近代化的进展;
“新政”的颁行;
1、皇城禁地开放;
2、拆除瓮城,
3、形成新的商业街;
4、形成教会建筑小区;
5、宫苑辟为公共场所;
6、开发外城“新市区”;
7、市政设施的推进;
三、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
1、中西混合样式;
2、西方折衷主义样式;
3、中国传统复兴式;
4、装饰艺术样式;
5、现代式;
第五节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
历史背景:
一、城市转型的多元背景;
1、开辟通商口岸;
2、洋务工业运动;
3、西方教会活动;
4、铁路交通建设;
5、国民政府定都;
二、“首都计划”及其局部实施;
1、城市分区:
中央行政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
街道系统:
住宅区的划分:
2、对建筑形式的规定:
“中国本位”的指导思想,极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
三、近代南京的建筑风貌;
--“中国固有之形式”建筑创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1、教会学校建筑;
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中西合璧式建筑;
2、纪念性文化性建筑;
1926年开始建造的中山陵--吕彦直;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