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老子的人文精神.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老子的人文精神
一个人也好, 一个地方也好, 在科学与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精
神。人文精神造就人类灵魂,它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人文 ”一词源于西方, 人文主义指文艺复兴时期市民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其基本精神是
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理性和智慧。中国思 想史并没有一
个“人性 ”取代 “神性 ”的明确的时间界限, 但有一个与此类似的转化过程。中国从上古时代至
西周晚期,天命鬼神观念在思想领域一直居于统治地 位,西周晚期开始由天命鬼神观念向
关注人类社会、 关注现实生活转变。 老子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老子认为极高
的人文精神,是有主客合一达到的天人和一。
,

老子是通过提出 “人文自然 ”的重要命题促成这一转变的。 老子认为 “道 ”是天地万物
的源泉,也是支配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 基本规律。关于 “道 ”的运行形态, 《老子》二十五章
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 “自然 ”一词的涵义,学术界基本认为并非指
通常意义上的 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但老子的 “自然 ”是指称事物本身还是描摹事
物存在的状态,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刘笑敢主张, “自然 ?在《老子》中具有很 高的地
位,不是一般性的描述性的词语 ”,因而是名词。但也有的学者认为, “自然 "一词不是名词,
而是状语,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 “自己如此 ”的一种状态。 “道法自然 ”,是说
“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扰。作为 “道”的创造物的具体事 物,
它们依循着自身潜在的可能性而自由发展, 不需要外界的干涉。 这样一来, 老子就将凌驾于
社会之上的外在的统治力量排除出去,实现了由 “神性 ”到 “人性 ”转变。, “反者 ,道 ?之动,
弱者 ,道 ?之用 ”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
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 “道 ”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
生命的价值, 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 —道的敬畏之情。 这种对世界、 生命的敬畏态度
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老子的人文关怀, 体现为不违拗事物本性、 顺任自然的处事原则, 体现为倡导社会自然
秩序、尊重个体生存样态的价值取向。 《老子》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
常自然。 ”尊道崇德,不是依靠强制命令,而是顺任世间万物自然成长。对社会而言,就是
依循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尊从群体的利益和意愿,为群 体的活动预留足够的空间,使社
会自动走向稳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当然需要管理者,需要 “圣人 ”,但老子认为,
圣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的 “辅 ”字大有深意, “辅 ”并不是不作为,但又不
是一般的 “为 ”,更不是强作妄为, 而是顺从、 协助, 是 “复众人之所过 ”,即补救众人的过失,
是举重若 轻 “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管理韬略和领导艺术。社会事物纷繁复杂,社会成员个体
之间的差异千差万别, “圣人 ”只有 “辅”而 “不敢为 ”,才能充分发挥社会 “合 力 ”的作用, 避免
矛盾,化解矛盾,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与和

老子的人文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