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乐亭大鼓史话.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鼓与鼓书是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又称大鼓书,是北方的主要曲
种之一,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于大鼓的起源,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大鼓起源传说
根据艺人中间的传说,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据说在东周时期,周恒王的二太子周庄王
姬佗继位时, 狼烟四起, 叛臣作乱, 围困了四门, 姬佗着慌。 四大丞相梅子清 (一说梅自清) 、
青云峰(一说清峰亭) 、赵恒利、胡鹏飞(一说胡凤境)跪于金殿前要求守城退敌。经庄王同
意,四丞相到城头各守一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叛军卷旗撤退。周庄王姬佗大悦,让
四丞相大兴教化,并允许他们传徒授艺。三年中共收下三千六百劝善士,由此产生了“梅、
青、胡、赵”四大门派。因此鼓书艺人都供周庄王为祖师爷。艺人们说: “周庄王曾在古时倡
导击鼓化民,我们唱大鼓亦是正风化俗,劝化人民。我们本着周庄王击鼓化民的意思,就把
周庄王当成祖师了” 。已故葛辛垦先生多年从事文教工作, 曾根据鼓书艺人口述记录、 整理出
版大鼓鼓词,和多位鼓书大师是挚友。当年我们谈起大鼓话题的时候,他也多次和我介绍:
大鼓艺人供周庄王为祖师爷。早年师傅授徒的场所,都有一张神桌,桌上设着个牌位,上边
写着 “周庄王之神位” 。他们的大鼓, 若按规矩应当是有一百个铜钉, 其中的意义是仿照周文
王百子图的。鼓书艺人笃信周庄王是大鼓界的祖师,仅以传说的“击鼓化民”为据,是不充
分的。 近年出土的东汉文物说书俑, 腋下夹一面大鼓, 手舞足蹈, 神采风扬, 他以大鼓击节,
但未表明其他伴奏乐器。近年有人主张它为鼓曲类的源头,笔者认为缺乏文字资料支持,仅
凭一个陶俑认定,缺乏说服力。
二、大鼓源远流长
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鼓词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鼓
曲艺术往上溯源,按现有文字资料记载,它的成熟期可以追溯到北宋,后来发展到南宋。北
宋时已有赵德麟《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其后发展演变,缕缕不绝。罗华《醉翁谈录》记载,
南宋说话艺术,需具备四项技艺: “目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 。那时说话艺人已有
自己的同业组织一一“雄辩社” 。当时,有下层知识分子参加书会,帮艺人进行鼓词创作,艺
人们除在瓦肆勾栏做场演出外,还在酒楼茶肆、街道庙会或应邀到私人宅第演出。宋代农村
中说唱技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记述了宋代鼓
书艺人的活动: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
诗意很清楚,描写有位盲目艺人说唱蔡中郎(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的故事,
村中很多人围着听。
元代以后,瓦肆勾栏虽然继续存在,但元代统治阶级限制说唱俗曲演出,并对说唱艺人
采取迫害政策,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曲艺艺术的发展。 《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杂禁规定: “农
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学习散乐般讲词话人等,并行禁约” 。明代中叶以后,
被收容在“至恩堂” (清代称养济院)里的乞丐、盲人陆续流入社会,以说唱俗曲谋生,促进
了大鼓艺术的形成。
明末清初鼓词集 《木皮散人鼓词》 ,是首次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 鼓词作家贾凫西, 约
生于 1590 年 ~1594 年之间,山东

乐亭大鼓史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