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租界
在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武汉也为帝国主义所垂涎。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被强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同年设海关于汉口,名江汉关,负责督理华洋交涉事务和稽查来往船只及进出口货物、监督税务。1861~1898年,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即"五国租界区");同时,英、美、俄、法、日、德、意、比、丹、荷等国还设立了领事馆,将汉口沿江一带大片土地建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华中地区的基地。
1861年3月21日,英国海军提督贺伯、参赞巴夏礼与汉阳知府刘齐衡立约,在汉口旧市镇以北、杨林口上下划定租界,面宽250丈,进深110丈,四至立石为界,合地458亩(即今日南起江汉路,北抵合作路,西至鄱阳街,东临长江)。当时这一带地势低洼,水坑较多,基本无人居住。英租界设立的同年,即动工兴建英领事馆。设馆初期,馆区内建有领事馆、办公及辅助用房共4栋(位于今天津路北);这些建筑皆为两层砖木结构,四周一般建有露台式券廊,它们是汉口最早出现的殖民式建筑。随后,英租界当局又在今南京路兴建工部局、巡捕房、波罗馆等,现已无存。
1865年,法国在英租界下首建立法领事馆,馆内建两层西式楼房多栋;1891年领事馆毁于大水,1892年重建。
1895年,德国在汉口划定租界,址在英租界以北,但未与英租界毗连,其地南抵今一元路、北至六合路、西抵中山大道、东至江边,占地600余亩。当年兴建领事馆,馆舍两层,三面皆有券廊式露台,外墙拉毛粉刷,入口设平台式门斗,屋面塔顶升起,侧面开窗作采光亮顶,室内楼梯设在门厅正中,制作工艺考究。此外,还先后建了领事官邸、工部局、巡捕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内部有壁炉采暖和木制楼梯、地板,装修十分精致。
1896年,俄、法两国将英、德租界之间的空余地段作为两国租界,并以黎黄陂路下首、经洞庭街至车站路江边作为两国租界线。俄租界紧接英租界,占地414亩;法租界南靠俄租界,北接德租界,占地187亩。当时,汉口旧城墙尚未拆除,这一带多为水坑;自租界划定、平土开路后,渐渐兴盛。
1898年,日本在汉口建立租界;租界位于德租界下首,南抵今六合路北、北至黄浦路、西至京汉铁路、东至江边,占地380余亩。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纷纷扩展租界并超界筑路。英租界在展界条件形成之后,向西展界327亩;与英租界同期展界的还有法租界,曾将原租界扩展到京汉铁路以西。另外,日租界也扩展300余亩。此时,五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租界占地已超过3000多亩。五国租界设立后,相继还有七国在汉设立领事署。汉口五国租界区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面对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虽然五国租界的内部建设大多各自为政,但由于租界相互毗连,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由于英租界开放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导致其后四国租界区在总体上也统一布局:即沿江边开辟码头,设仓库与货场,便于水上运输与集散;辟沿江主干道并布置大型公共建筑;沿租界区的西侧(今中山大道)辟为商业街,内部的生活与办公区布置使馆、银行、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饭店等公建及公馆、别墅、公寓等住宅。这样的布局,避免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此外,英、法、俄租界南北向顺江辟了五条纵道,德、日租界南北向辟了三条纵道,各国在东西向也辟了若干横路,共同形成了五国租界区的城市道路网络。
在建筑空间处理上,租界区基本沿袭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道路多采取尽端式布局,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筑作底景,着重显示建筑体量的高大与豪华。五国租界区的各国建筑大体反映了本国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传统,但大量的建筑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汉口租界
目录
概述
英租界
俄租界
法租界
德租界
日租界
赎回土地
汉口租界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依次为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和日租界。滨江一线总长1088丈,总面积为2804亩4分5厘零80弓。这一带至今还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
英租界
是英国最先在汉口强设租界的。从清威丰六年(公元1856年)起,英法两国对我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在1858年与之签订"天津条约",增辟汉口等十个通商口岸。当年底,英帝国主义的兵舰就闯入武汉,1861年派人来汉与清湖广总督官文立约,划定租界范围。原为"汉口镇市以下衙尾地方,自汉口江边花楼巷(今江汉路附近)往东人丈起,至甘露寺江迪卡东角(今合作路)止,量得共长250丈,进深一带110丈(至今郡阳街)……共合地基458亩零80弓",以每年缴纳地丁漕米银92两6钱7分3厘1毫的象征性代价,"永租与英国官宪"。1898年又订"展界条约",将令郡阳街至中山大道;南东
汉口租界参考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