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究竟美在何处?-中学语文论文
桥究竟美在何处?
韩丛文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后练后第一题: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教学用书所给答案是:“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眼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①简言之就是:桥美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笔者认为此结论并不准确。
《桥之美》结尾:“凡是起到构成及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在此处,作者不是表达得很明确吗?桥美在能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此处的连词是“及”而不是“和”,“和”连接并列成分,不分主次,而“及”这个连词“所连接的并列成分在意思上常常可以分出主次,次要的、从属的放在后头”。②换言之,吴冠中先生认为桥美在两个方面,一是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二是起到联系的关键作用,起构成关键作用是主要的。从字面上应该这样理解,文章是不是这样呈现的呢?带着疑问,我去文中寻找答案。
文章共七段,第一段引出话题,第七段得出结论均不在讨论之列。下面分析其余五段。
第二段主要探讨“小桥流水人家”的形式美,一是美在构成,和块面——房屋、长线曲线——流水,有一种对比美,形式变化美;二是美在联系。桥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在这一段,“构成”和“联系”平分秋色。
作者在第三段主要说明桥本身的构成美。这是作者表达的一种技巧,即不说之说。就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样:“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单是……”,虽然表达重心在后边,但前面的内容不仅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衬托作用,而且丰富了全文的内容。“石拱桥本身的构成美,是一种大件工艺品”与后面作者想要表达的“桥美在起到构成之关键作用”不仅不矛盾,而且丰富了桥美的内涵。
第四段浓墨重彩地描绘桥和周围环境相配合“构成”的美,也就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吴冠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是桥起构成的关键作用,“关键”二字容易被忽略。石桥是密与疏构成的美,密密的芦苇,固然也美,但有了石桥这一关键构成作用,密与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别样的美。因此作者说“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里用“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来比喻桥所起到的构成之关键作用。同样长桥与水天背景构成美时,长桥也起着构成的关键作用,水天一色的苍茫背景起到衬托长桥美的作用;风雨桥则是与廊亭、急流构成了美,廊亭急流也起到衬托桥美的作用,风雨桥才是构成这幅美景的主角。总之这一段旨在强调桥美在起构成之关键作用。如果简单地认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桥起着构成的关键作用,就有点儿误读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五段主要说明桥美在“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换言之就是桥美在起联系之关键作用。在《清明上河图》上,“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庄稼地里的小桥联系庄稼与倒影,由上及下,由实到虚,画面具有层次感,庄稼、小桥的倒影重叠交错。“我”画索桥,也是因为桥之两边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线的衬托,其实也是寻找桥的在“联系”之美。换言之,索桥美就美在起到了联系之关键作用。没有索桥的“联系”,两边山岩、树丛、急流就失去了主心骨,整个美图中失去了美的焦点。
第六段作者写自己画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旨在强调桥美在
桥究竟美在何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