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记忆 - 镇远和平村镇远,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苗疆古城”的镇远县,是黔东南州的一座县城,也是一座千年古镇。美丽的舞阳河呈 S 型从城中缓缓而过,将城一分为二:北岸,是旧府城,是过去的行政中心;南岸,是旧卫城,是曾经屯兵守卫的地方。从高处远眺镇远,就像是一幅太极图,因此,镇远又称为“太极古镇” 。在镇远古镇, 我在没有目的地四处闲逛中屡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和平村” 就是这种闲逛的收获,让我知晓了一段从未了解的历史。据介绍,和平村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军政部设立的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位于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五云山下,曾是原镇远总兵署的中营衙门。抗战时期,此处原专用于部分关押、改造八年抗战期间国军在战场上捕获的日军战俘。至今,当年的建筑物仍保留完好,并原样恢复了当年的“新生班” 、“研究班”、“训练班”、“职员室”等景观。 1985 年 11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和平村”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 5 月 25 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 年 1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文化部公布为全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政部设立了两个日本战俘收容所,第一个收容所在西安,其遗址目前已不复存在,第二个收容所即现存的镇远和平村, 它 1938 年 2 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 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 1938 年 12 月迁至贵州镇远, 1944 年 12 月迁往重庆巴县, 1946 年 4 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 6 年之久,先后关押日军俘虏 600 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使不少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中醒悟过来,反戈一击,为中村的展馆中,我还了解到,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在对日作战中共有三百余万将士阵亡,上百位将军战死沙场!实际情况并不全是我们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战,而蒋介石的军队躲在峨眉山上摘桃子”,这些与日寇英勇奋战而阵亡的将士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却他们!和平村旧址,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的中营衙门,设在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的五云山下,坐南向北,是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军政部于 1938 年 2 月在湖南常德成立第二俘虏收容所,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 1939 年 3 月,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迁至镇远,并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由于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领袖、 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 “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和平村旧址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炊事场、岗楼等建筑,占地面积 5895 平方米。外观上, 仍保留着当年和平村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内部则恢复了当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训练班、所长室、职员室、监禁室等,供游客参观。这是大礼堂,是当年日军俘虏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礼堂底楼外侧,主要是收容所管理人员办公室。这是中山室,是第二俘虏收容所内是少校编译员舒汉生,他办这个中
”和平“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