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2010 级政法系思政 1 班 黄惠嫒 100301113
摘要:对古代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可以从四个阶段去了解:
1 先秦至两汉时期,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初步接触; 2 魏晋南北朝时
期,这是中印交流的频繁时期; 3 隋唐五代时期,中印文化交流达到
一个高峰; 4 宋元明清,这是中印两国交流的复苏及转变阶段。通过
了解几个阶段的中印文化交流的特点,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
固传统的友谊,加强对各自文化的认识,以便今后两国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各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都
是具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中印同属于亚洲大陆且是邻
国,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更是两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印度河、恒河
孕育了印度文化;而中国的黄河、长江则孕育了华夏文化,这两种文
化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可以看出, 它们的文化是丰富
的,古代中印之间的交流可谓是多样的。 下面将通过分时期性的了解
它们各自的交流, 了解它们在古代的文化交往程度, 从而加深我们对
两国之间的理解。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这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首先面对的是它们交流的起源问题。 据
《史记》的《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于汉武帝建元
年间(前 140-前 135)奉命出使西域于 13 年后回国, 他在大夏国 (今
伊朗阿富汗一带) 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竹杖, 当地人告诉他,
这是从身毒国贩卖来的, “身毒“就是指印度,是我国早期对印度一
词的音译。 由此可见, 这则材料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最早最可靠的
文字记载,但今后,各学界对此开端也有各种推测,其中影响较广泛
的有 cina 一词,印度古人把中国称作 cina(支那),现在也是。在印
度,最显著的有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奴法论》中有记载“支那”
一词,关于支那,一般认为是中国的秦字。法国学者伯希和对此的考
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这样认为。此外,关
于中印文化交流起源中还有月中兔,棉花海贝以及十八星宿等说法,
可见中印交流之密切。 当然,这时期两国的物质文化交流也逐渐出现:
据《西京杂志》中: “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玛
瑙为勒,白光琉璃为鞍。 ”可知,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
玉,玛瑙琉璃等。秦汉时,印度音乐也传入中载有
萧,笛,琴等乐器。在精神文化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对此
逐步认识了解, 认真改造和研究, 以至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现今也有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印度文化的传入,对当时中
国的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同时,中国的丝绸、梨树和桃树也传
入印度。在公元 1 世纪中,桃梨树传入,使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
王子”之称。《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中国丝绸传入印度,丝绸
是中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它的传入也会对印度产生一定的
影响。在汉代,中印交流的交通方面主要有三条通道:西域道,滇缅
道以及南海道, 前两条是陆路交通,后者是海上交通。通过这三条道
的交流, 使当时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文化, 使物质及精神交流更加频
繁,交通的便利给两国的交流带来便利。 中印两国
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