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叙事策略探幽.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叙事策略探幽*本文发表感谢西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玉刘玉,英美文学硕士,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博士生,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20世纪美国文学和妇女研究等;通讯地址: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邮政编码:400715;电话:023-68253796; Email:jade_l@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的一部力作,小说通过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两天半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小说特有的叙事策略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通过考察其叙事策略的三个方面:隐含读者,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叙事者的可信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叙事隐含读者叙述自我经验自我
1951年,一枚重磅炸弹投向美静的文坛波澜激荡,而它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登堂入室,成为书架上青年人的最爱,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通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两天半的经历,揭露了一个充满谎言的虚伪的成人世界。小说借霍尔顿之口,以其跳跃的思路、偏激的价值观为主导,成功的再现了一个善良、敏感、偏激的青春期少年的内心世界和一个与他格格不入的伪善的成人世界。小说胜人之处在于真实动人,尤其能打动青少年。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可以数十年来在众多指责怒斥中屹立不倒,在青少年读者心目中稳如泰山的缘故所在。
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受住时间考验, 在学界赢得了其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别具一格的叙事策略一直倍受学者关注,但二者总是被视为两个独立的元素。众所周知,深邃思想的凸现有赖于妥帖的语言表述,因此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其文字载体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笔者有意通过对其叙事策略的梳理,剖析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霍尔顿是所有故事的亲历者,小说主人公,他也是所有事件、人物的中心,自始自终读者听到的都是他的声音,完全不见作者的干预,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青少年读者的认同感。小说在具备第一人称叙事的基本要素同时还兼具了如下特征:
a. 隐含读者(implicit reader)
在论及第一人称叙事中的第二人称时,,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戏剧性独白中包含的第二人称“你”是隐含虚构人物(implicit fictional character),而第一人称叙事中类似口语体的叙述中出现的第二人称“你”则是隐含读者。除了隐含虚构人物,Stanzel进而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隐含读者的存在(Stanzel,226)。隐含读者让读者与本文叙事者的交流成为可能,阅读不再是被动的倾听,有了隐含读者,阅读者无须开启唇齿,也可实现与叙事者的沟通。对于这一点,David Goldknopf感叹道,“小说里的某个人在和小说外的某个人交谈,这真不可思议,我的汗毛都快立起来了”(Goldknopf,33)。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1)(黑体为笔者所加)
小说一开始就引出隐含读者“你”,一般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叙事策略探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470 KB
  • 时间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