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皮试安全一
防药物过敏,皮试阴性就万事大吉吗?
□ 徐雯静 郑 策 邵小珍
编者按
药物注射前先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是每个患者都可能接触到的事。很多人知道,皮试的目的是为了看药物会不会引起过敏,也知道如果结果是阳性,就表示使用这种药得慎重了。但皮试的结果百分之百准确吗?阴性的结果就肯定不会发生药物过敏吗?专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为帮助公众正确理解药物皮试的意义,掌握皮试过程中的安全知识,本版组织了“关注皮试安全”系列科普文章,请药学和护理学专业人士就如何看待皮试的结果,皮试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见皮试药物的特点展开讨论,从本期起连续刊登,欢迎读者关注。
皮试目的是为防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又称“药物变态反应”,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不良反应。其中的过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产物,也可以是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辅料添加剂。发生药物过敏时,临床常表现为皮肤潮红、皮疹、发痒、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避免某些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在使用这些药物前,临床常通过进行药物皮肤过敏性试验,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使用该类用药,以此保证用药安全性。
皮试是皮肤敏感试验的简称,是借助抗原、抗体在皮肤内或皮肤上发生的反应进行检测的一种免疫学方法,用来测试人体对某种药物是否会产生过敏。通常,皮试时取微量的药物注射于患者的皮下。
若皮试结果呈阳性(+),则表示患者对该药过敏,药物进入体内后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并不是所有容易过敏的药物都需要做皮试。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按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一类是特定情况下才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前者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皮试药物,另一种是容易过敏的且药品说明书中又要求做皮试的药品(非常规皮试药物)。
常规皮试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注射和口服剂型)、链霉素、结核菌素、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盐酸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有机碘造影剂、门冬酰胺酶等,无论药品说明书中是否有说明,以上这些药物在使用前都必须做皮试。另一种非常规皮试药物包括纤溶酶、糜蛋白酶、维生素B1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等。
至于临床上常见的头孢类抗菌药,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属于特定情况下才需做皮试的药物。也就是说,如果该药药品说明书规定了要做皮试,则必须做;如果说明书没有明确规定,则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以及患者病情综合判定是否进行皮试。
皮试结果受多重因素干扰
(一)药物皮试结果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皮试前服用了抗过敏药物或含有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就可能掩盖皮肤发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出现皮试假阴性。此时如给予正常剂量药物,有可能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所以,服用抗过敏药的患者应停药一段时间后再做皮试,以确保皮试结果的准确性。
用安尔碘对皮肤进行消毒,可能使部分患者局部皮肤受到刺激,从而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
皮试液要现用现配,存放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过敏原的含量增高或有效成分分解。如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存放过久,药物经过重新排列成为青霉烯酸,易与人体内蛋白结合成为全抗原,变为致敏原,影响皮试结果。
皮试液浓度不准确,是导致皮试结果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不同配置方法导致皮试液浓度不同,也会影响皮试结果。
(二)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影响皮试的准确性外,人自身的因素对准确判断皮试结果也有影响。
有些患者心急,不到观察皮试结果的时间,就要求护士查看结果。同时,患者空腹、饥饿、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或皮试前饮酒等因素,均会影响皮试的结果。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E抗原水平很低;老年人皮肤变薄、疏松,对物理或化学刺激敏感性减低,皮试局部不易发红;老年人皮肤含水量少,注入的药液不能形成“皮丘”,或形成皮丘后很快又渗入周围组织,都不利于皮试结果的判断。
护士操作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针刺入皮肤角度过大或进针过深,注入药量过多或不足,未等消毒液挥发掉就做皮试,都可导致皮试结果的误差。
另外,护士对皮试结果判断标准的把握存在一定差异,如对皮丘直径的测量,对红肿、硬结的辨别,对红晕、伪足的认识等。不同药物皮试阳性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如果护士缺乏经验,可能使皮试结果假阳性率大大提高。
结果真阴性未必就不过敏
以青霉素为例,众所周知青霉素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为了安全,患者用药前都必须做皮试,皮试结果阴性方可使用。
关注皮试安全(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