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绝伦晚唐抒情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谿生,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西元八一二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享年四十七岁。李商隐是晚唐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颗星辰。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大约有六百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其自伤身世的抒情诗,特别是无题系列组诗。李商隐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杜牧—起被世人誉为“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他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其家族中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四首,数量位列第四。他堪称晚唐的代表诗人,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凄美绮丽,独步中国诗史,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他的诗中所呈现的那种凄美之境,就是其抒情诗独有的魅力之所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李商隐才华横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为人所乐道。例如《无题诗》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晚晴》中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一首《乐游原》更是绝妙:“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美妙的诗句意蕴深广,耐人寻味。就连长他四十一岁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也是赞誉有加,对他十分地敬重。白居易临终前曾经对李商隐说:“我死后投胎为尔儿足矣!”钦敬之盛,古今绝无。
“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一生有太多的坎坷、抑郁和孤苦。“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是晚唐诗人崔旺《哭李商隐》中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在现实中,李商隐无法实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一生基本只在幕府出任底层小官,命运坎坷,抑郁不得志,四十七岁就在凄凉寂寞中去世。在诗歌中,李商隐尽情倾诉他的相思和爱恋,他的欢乐与悲哀,他理想的追求与幻灭,以及他在人生浑浊长河中流不尽的痛苦。
意蕴幽隐凄美绝伦抒情诗当世无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名句出自于李商隐的《无题》。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而他的抒情诗之绝妙又在杜牧之上。他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凄美绝伦-晚唐抒情诗人-李商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