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异同
摘要: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通假和假借,二者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虽然通假和假借都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字,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本文将对二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其中将重点论述二者间的不同点。更好地区别它们,对它们的本质区别加以较详细的论述也将为中学生文言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区别;联系;古汉语
所谓“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代形声字的大幅度增加为其运用提供了内部可能性,旧的假借法则成为其产生外部力量;“假借”, 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它是在古代汉字字数有限和造字困难等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可见,通假字和假借字,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在以前,人们不能明确区分“通假”和“假借”这两个概念,更甚者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中也没把“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加以区分。比如:把“何”假借作疑问代词,“直”假借为范围副词等看成是通假。现在,学术界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称为“假借”了,因此二者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也能更好地把它们区别开来。
通假和假借虽然在“依声托事”这点上相似,借音同、音近字表示。但通假和假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个概念是区别通假字和假借字的重要标志。通假字是在本有其字的条件下,借别字代替本字,不能视为表义,与表义无直接关系,因为其意已由本字代表。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寡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他。这个句子中的“畔”就是“叛”的通假字。而假借字的借声表义是在本无其字的条件下,借声表义创造出来的一种类型的汉字,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如“难”,本是鸟名,借作困难的“难”;又如汉语中连词“ran er”两字,借用表本义“燃烧”的字形“然”和象胡须形的“而”来表示“ran er”之义,创造出“然”“而”两字。是属于文字学范畴内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通假字的别字代替与假字的借声表义加以区别。
从形体上看。通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发生替代现象,本字的形体被通假的字所更换。如“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例中“女”是借字,“汝”是本字,本字“汝”被通假后,为“女”形体所取代。而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的意思,《孟子》有“若火之始然”,《说文》“然,烧也。”后来假借为指示代词,仍写作“然”,表“这样”之义。如“輮使之然也。”(《荀子》),“然”字假借以后字形没有改变,就如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除此之外,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而通假字则不能产生新义,如“甚矣!汝之不惠”,这里的“惠”作“智慧”讲,当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从功能和作用上看。通假字以别字代替本字给现代人特别是中学生在读古籍时候造成很大的困难,是继承古文化的一个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为通假字找到本字才能使文章“怡然理顺”。如果当时把它写作本字“荫”,我们阅读《
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异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