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重生记周总理重病期间指示:对琉璃厂要加以整修在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有一条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街区,“琉璃厂文化街”。这里聚集着众多以经营古旧书刊、文房四宝、传统字画、古玩珠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用品的店铺,当游客漫步在方砖漫地的琉璃厂,环顾两厢,清雅俊逸、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令人顿觉回味无穷,陶醉在古典文化的魅力之中。提到琉璃厂,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的宝库,抑或是晚清民国的文人墨客风云集会之地,对于几十年前琉璃厂的改建却很少有人提及。 1975年的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此时的周恩来,病情日趋严重。谷牧向周恩来汇报了琉璃厂当时的情况,周恩来听完马上说道:“这样怎么可以,要加以干预,你过问一下,现在要设法加以保护,以后有条件时一定要加以整修。”那么上世纪70年代的琉璃厂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琉璃厂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早在清代,这里就已经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到了民国时期,书法、字帖、古玩等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京任职的官员,聚集在北京的清朝遗老遗少,以及众多文化名人成为了琉璃厂的重要消费群体。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琉璃厂的兴盛却戛然而止了。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和日伪的统治,使琉璃厂的发展走向低谷,尽管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古玩业还在勉强度日,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它的没落。 1945年抗战胜利后,琉璃厂仍然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能够经营的店铺已经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着手对琉璃厂经营的各家店铺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琉璃厂开始形成以中国书店为代表的古旧书业,以荣宝斋为代表的书画店和以北京市文物商店为代表的古玩行三大国营单位并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但他留下有关琉璃厂的嘱托,谷牧牢牢记在心里,根据《谷牧回忆录》中所说,他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找到有关部门布置了保护琉璃厂的问题,并开始筹集经费,着手改建修整琉璃厂。谷牧副总理直接领导改建琉璃厂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直接领导下,有关方面成立了改建琉璃厂文化街的工程领导机构,负责筹建工程事项。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改建琉璃厂,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划设计图。这个任务,落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说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业内非常有名,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建筑设计院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十大建筑,有八个都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当时,琉璃厂改建的设计施工重任落到了一个名叫张光恺的设计师身上。琉璃厂改建图纸显示,以南新华街为中心线,分为琉璃厂东西两街,主要针对沿街的店铺进行改建改造。这张平面图上主要表现的是琉璃厂西街。在图纸上,那些画着粗线的建筑,比如荣宝斋、观复斋、庆云堂等等,都是新修建筑,而后面的细线则代表部分民居和不涉及改造的建筑。当时由于荣宝斋需要大量的文物字画展览展示,原设计面积不够,因此将旁边两栋建筑加高,其中一栋达到了五层,堪称整个琉璃厂文化街最高的建筑。从设计图纸到开始动工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琉璃厂改建工程的支持人,张光恺提出,到工地现场设计,与负责施工的工人们一起工
琉璃厂重生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