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初文字狱
摘要: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文化专制而采取的强硬手段之一,历代王朝均有所发生,而尤以清朝最为严重。特别是康乾时期,杀戮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为历史所罕见。本文拟从清初文字狱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希冀可以找出些须规律。
关键词:清初;文字狱;原因;过程;影响
所谓文字狱, 是指旧时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子的作品中寻章摘句,编造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其核心是从文字中罗织而成的冤狱;其特点有三:一是统治者为巩固地位而发起;二是手段上以文字为突破口;三是性质一般为冤狱,至少也是罪不当罚”。[J].(1):73
因文字成狱的案件在历史上早已出现,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秦时称为“焚书坑儒”,两宋时期称为“诗狱”或“诗案”,明时称为“表笺祸”,清初称为“史案”或“书案”,乾隆末期著名史学家赵翼对此类有关案件进行整理和研究,定义为“文字之狱”,嘉庆时官方正式命名为“文字狱”。[J].求是学刊,2000(6):111
由此可见,文字狱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悠久。
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屡兴文字狱。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处于盛世时期,政权稳固,经济宽裕,文字狱却一兴再兴,而且密度不断增大,这是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也颇多,如郭成康的《清初文字狱》详细的介绍了清初各个时期的文字狱;李岩在《清初文字狱初探》中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成因;喻大华在《清初文字狱新论》中指出要客观的定义文字狱,不可扩大其内涵,夸大其影响。本文试从清初文字狱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得到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
一、清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清初大兴文字狱有着及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根源,不同时期呈现鲜明的特点,绝非偶然。
(一)清初社会环境的副产品
顺康时期:满清贵族初入中原,建立王朝,统治中国,这完全不符合孔老夫子的“华夷”观,许多汉族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根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Z].北京:中华书局,
可见民族敌忾情绪之强烈。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并与恢复明朝为目的反清起事结合在一起,使满清统治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文字狱作为一种镇压思想的工具就这样诞生了,矛头主要指向汉人的反满情绪。雍正时期:经历顺治、康熙二帝的励精图治,宽慰安抚,民族间尖锐的矛盾得以缓和,部分汉人已经开始接受满洲贵族对中国的统治,高涨的民族抵触情绪开始有所跌落,社会环境相对安宁,而此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逐渐突现出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皇储竞争激烈和继位问题的扑朔迷离,朋党林立,矛盾重重,因此雍正把文字狱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政治异己,加强中央集权。乾隆时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也较为宽裕,追求完美的他就把文字狱目标定位在加强思想专制,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任务目标空前
,因此乾隆一朝的文字狱“业绩”也相当惊人,在位六十余年竟出现一百余起,数量超过历朝历代的总和。总之,清初的文字狱是适应统治需要诞生的,是社会环境的副产品。
(二)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需要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浅析清初文字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