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信仰也深深融入市井百姓生活之中。千年以来,黄岳被奉为宁德县“土主”,每年立春“鞭春牛”仪式都要在忠烈王庙举行。这在明清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嘉靖版《宁德县志》:
“立春,设土牛如制。邑民扮撬戏,官吏自东门外忠烈庙导迎入县。次晨鞭春。”
乾隆《宁德县志·卷一·风俗》:
“立春前一日,里人扮撬戏鼓乐,随官吏迎春于东郊忠烈祠。儿童各以竹竿粘彩丝,打土牛身而拾其剥落之土,谓得土多利田畜也。
闽东僻处海陬,山川横亘,自古以来,与外界的交通极为闭塞,在这种情况下,闽东文化发展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闽东民间创造了众多区域性神灵,远至太古时代的容成、太姥,周代的霍桐真人,近至明清时代的闾山师公之类,经过岁月的淘洗,许多神灵早已湮没无闻,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在官府及民间的双重扶持下,深深扎根,日益扩大,譬如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公忠平王、马仙姑,以及蕉城十分著名的黄岳信仰。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
黄岳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来看,除了《三山志》没有只言片字记载,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之一百四十·闺閤》黄岳妻林氏传中虽注明“岳,(传)见韦布”,人物传中遗漏以外,上至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下至民述大同小异。其中以弘治《八闽通志》的传记为最早:
“黄岳,宁德人。博通经典,尤邃易象数之学。唐末以乡贡入太学。巢寇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有长者风,从之者如归市,赖以不死者甚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为属,力辞不就。既而朱温篡唐,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岳度不能拒,遂投于渊而死。邦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
在此基础上,嘉靖《宁德县志·卷四·人物》的记载又加入南宋时期的一些史料:
“黄岳,二都飞鸾人。博通典籍,尤邃易象、太极、历数之学。唐季,以乡贡升太学。时黄巢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从之者如归市,赖以全活者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不为动。朱温僭禅,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度无以拒,遂投渊以死。邦人哀之,为立祠梅溪,重建县郭祀之。宋时屡封为侯,今祀乡贤祠。”
万历初年,侯官(今属福州市)布衣王应山认为最后礼聘黄岳的不是王审知,而是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据王应山《闽大记·卷之四十二·列传二十七·王(黄)岳》记载:“乾宁中,王审知屡辟不赴,其子僭号,复强起之。”道光《罗源县志》甚
至认为礼聘
黄岳的是朱温:“朱温篡唐,欲强致岳为辅。”。①
万历三十五年(1607)左右成书的《东越文苑·列传第一》则作了如下补充:
“岳既名为文士,诸士大夫为文者皆归岳。岳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皆善遇之,为客卜居处,供亿其亲戚。”
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对黄岳夫妇赞誉有加:
“黄岳两辞辟召,何至夫妻湛身哉,忠与清两兼之矣。”
此后的地方志,零零散散也添加的一些“史料”,实际上多引自民间传闻。如万历版《福宁州志》:
“(黄岳投渊),父母、妻子、二弟,一白犬皆赴水死。”
乾隆时期四十六年(1781)编纂的《宁德县志》,又有了黄岳投潭时,闽王派遣的使者“崇、舒、赵、田四人亦死”的记载。
除了黄岳本人,他的夫人林氏在明清以后的省、府、县志中也有传记。
综合诸多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黄岳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心忧天下,并以卓越的才学人品,荐为乡贡入太学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