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乾隆与御道路.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江河成吻终圆梦
公元1751年春,紫气东来,氧气西输,交汇于钱塘江三堡。
乾隆皇帝初巡杭州海塘,登上江楼,东望潮势,只见“春潮暗涨,波涛不惊”。乾隆帝甚为高兴,欣然写下“一江吴越分疆界,三月烟花正艳阳”的《渡钱塘江诗》。
由此,乾隆皇帝一发而不可收,六次南巡杭州,每次必赴海塘,每巡必有所感,“御制诗”便次弟问世:《阅海塘作》、《阅海塘叠旧作韵》、《阅海塘再叠旧作韵》、《阅海塘三叠旧作韵》、《阅海塘四叠旧作韵》……除了接二连三的“阅海塘”,乾隆帝还留下描写江景的诗文无数。
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前往大清帝国的粮仓所在——海盐鱼鳞石塘实地巡视。杭州知府生怕皇帝巡察路上出差错,事前命一班差役出城探路,这班差役经过一天的探访,选好了一条路:从庆春门出城,沿皋塘,经青龙闸,一直去海宁。乾隆皇帝一听“青龙闸”,那不是“大清之龙在此断头”的意思吗,顿时脸色大变,以为不祥之兆,非大福大旺之地不能镇之,乃责令杭州知府召集知名风水师筛选腾龙福祉,召集知名石匠连夜赶造天子御道并在青龙闸南500米左右处造一座小桥,命名为“永福”,意为永葆祥福、福气。五马并辔的皇家御道修成之后,近千禁军卫士持华盖、龙幡等骧护左右,以天子仪仗御辇而行。
为了感念乾隆帝心忧天下苍生的君王善政,后来百姓便将御道命名为“御道路”,而御道路沿线的村庄更名为“御道口”,世代流传。绵延两百多年,以及迄今仍受地块福泽的御道村,一直过着美满康乐的祥和生活。解放后,御道口改为御道村。
乾隆之后,孙中山观潮,蒋介石过往,毛泽东游泳,都对钱塘江表现出特有的关心和厚爱。
而早在乾隆之前,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山寺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更是描写钱江恒景、江山娇美的不朽佳作,这正是:杭州忆,最忆是钱江。
钱塘江,既有“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的雄浑壮阔,又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平和;既有大自然赋予她九曲十八回的娇美身形,又有千百年来叠加于她的文化精魄;绝佳的自然秉赋和深厚的人文沉积,使之相较于国内外任何一条大江大河都毫不逊色。
而钱塘江流驻江干三堡千娇百媚、极具个性特质的“这一段”,我们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世纪之吻”,在三堡船闸的运河与钱江相交处,自然景观独特丰富,人文内涵层叠相加,形成了浙江的“景眼”,杭州的“地核”,江城的“外滩”。
浙江儿女的母亲河钱塘江,浩荡蜿蜒688公里,在奔流入海的途中,于江干折而弯曲,形成一个巨大的“之”字形,因此得其雅名“之江”。换言之,“之江”即浙江,这里有山的清雅,水的壮丽,史的悠久,文的深厚,这里是浙江山水的重要节点与文化发源地,堪称浙江的形象代言人;也是浙江的文脉所在,核心所系;还是杭州城市南北中轴的所藏,贯通湖山、江河与平原,连接钱江与滨江,极具山水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钱江三堡的自然环境也是得天独厚。大海紫气东来,天目西氧东输。在这处最佳江段,杭州湾钱江潮所挟带的“紫气”,顺着阳光,由东向西,奔涌而来,正如毛泽东诗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而从“大树王国”天目山自西而东的氧气水雾,顺着江流,龙飞凤舞,沿江东进。紫气与氧气,交汇驻停于之江山水间,为我们带来了人类居停所必须的“天地之

乾隆与御道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