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变迁史
1667年江南省苏、皖分治
1667-1760年(共93年)安徽省会:南京
1760-1853年(共93年)安徽省会:安庆
1853-1861年(共8年) 安徽省会:庐州府(合肥)(太平天国时期)
1861-1937年(约76年)安徽省会:安庆
1938-1945年(约8年) 抗战期间,安徽省会曾迁往六安县(六安)、立煌县(金寨)、金家寨(梅山水库一带)等地,同时汪伪政权设立蚌埠为安徽省会
1945-1949年(约4年) 安徽省会:合肥
1949-1952年(约3年) 安徽设皖北行署(合肥)、皖南行署(芜湖)
1952-至今(约60年)安徽省会:合肥(南北行署合并)
安徽自1667年正式建省以来,至少有8个城市成为省会或者临时省会,这其中的变迁恰恰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时局的变化。从安徽省会的变化可见时代变迁的脉络。
“安徽省”的由来
在中国的众多省份中,“安徽省”只能算是个年轻的省份。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这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经济带动文教,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而状元,多出在苏州府和徽州府。
1667年,安徽省正式建立,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后来简称“皖”,因安庆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水。古皖山清水秀。“皖”又作“脘”,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皖彼牵牛”句,其义“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8月30日,这应该是安徽省的“生日”。
最初“省会”在南京
要追问建立安徽省后的“省会”在哪,只能说是在南京。
所以,建省后的安徽学子参加乡试,都是去南京赴考。
这里面有个背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1667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政治影响力大的安庆城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最初省会有四城候选
为什么安徽省正式建立了,地域范围也明确了,却不在本省范围内明确一个省会呢?
建立省会当然是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大事。新立的安徽,省会城址有四个候选,各有利弊。如交通比较发达的太平府治(今当涂县城关镇)距江宁太近,且城市规模不够,发展前途不大;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府城位置、规模均不甚理想;庐州府治(今合肥市)虽居皖省腹地,但当时以水陆交通为交通主渠道,不仅规模不够,又无险关可据,因此难以控驭全省;徽州府治(今歙县徽城镇),它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但因偏于皖南山区,更不能作为政治中心。其余各府、州更不具备条件。
所以,清代康熙、雍正二朝,为便总督控驭苏、皖两省财赋和地方政
安徽省会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