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稿 ] 舆论主体的自我消解 ——读《公众舆论》、《乌合之众》作者: 张朋 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关键词: 公众 消解 公众舆论 乌合之众┊阅读: 893 次┊[ 摘要 ] :公众作为舆论的主体,既是舆论彰显威力及发挥社会功用的民主力量,也可能因其本身的缺陷成为舆论获得政治合法性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及勒庞的《乌合之众》的比较研究,揭示舆论主体认知与评判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缺失面。公众舆论是群众表达切身诉求的一种方式,在维护国家政治、社会架构的稳定中发挥巨大作用。公众作为舆论的主体,既是舆论彰显威力及发挥社会功用的民主力量,也可能因其本身的缺陷成为舆论获得政治合法性的“绊脚石”。李普曼《公众舆论》与勒庞《乌合之众》从个体及群体两个层次上深入探讨了舆论主体的缺失面。一,“先入之见”:个体通向理性认知的障碍李普曼在《公众舆论》的开篇即抛给我们一个关系全书论旨的隐喻。 1914 年,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居住在一个大洋中的岛屿,岛屿不通电缆,消息闭塞。来自三个友好的生活在一处,他们不知道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英法与德国已是仇敌,直到 6 个星期后油轮带来了战争的消息,“在这不可思议的 6 个星期中这些岛民扔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敌人。” [1](p3) 这个类似柏拉图“洞穴”般的隐喻,揭示了我们头脑中景象与外部世界的失衡状况。头脑中景象构成了作者所反复言说的“虚拟环境”;而外部世界则是真实的现实环境。由于外部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准备好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 [1](p12) 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简化的方法应付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在我们头脑中建构起合适的虚拟环境。然而一个悖论也于此产生: 我们生活于真实的现实环境之中, 如何依照我们头脑中勾画的虚拟环境来应对外部事务呢?对于公众舆论,这个悖论异常明显的在起作用。外部的现实世界,可以“简略地称作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引起公众的关注,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图像,这个图像就是公众的舆论。然而,脑海中的图像并不与外部世界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诱使“人们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频频误入歧途”。 [1](p23)那么,虚拟环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 [1](p18) 沿着这一思路,李普曼深入地考察了造成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脱节的至为重要的“人性”因素——固有成见。成见首先产生于个人的有限经历及狭小的生活圈子与社会生活的无限深广之间的矛盾。成见也“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1](p61) 这是成见个人化的方面,同时,成见也受到社会性的思维模式以及历史的文化传承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言,“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 我们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1](p62) 因此,我们的道德规范、社会哲学、政治煽动都会作用于我们的认知思维,构成我们成见系统的一部分。除此而外,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也为成见提供了栖身之所。个人要想生动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就会使人筋疲力尽。划分类别有助于人们迅速而简练的认识现实环境的变化,但绝对的划分也会造成认识上的偏
舆论主体的自我消解——读《公众舆论》、《乌合之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