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作好铺垫。
: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 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
、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