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1.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评课昨天下午我们听了有关历史题材的三节课,刚才又听了关于历史题材的策略解读,我想透过这三节课,结合着策略解读,大家对于历史与文化题材的教学的流程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就在建构在这个策略基础之上的。 刚才宋老师已经结合策略对教学的各个流程进行了说明。 我主要从课前即教材的研读以及课后教学的收获两个方面来谈。一、关于教材的研读首先是对教材的认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主题。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还有《圆明园的诉说》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四个教学活动主题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 让学生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去探究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屈辱、觉醒、反抗、振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构建上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活动主题即《圆明园的诉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应该是这一单元的历史认知基础, 情感基础和探究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黑暗的历史,所以,所有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前赴后继,团结一心,才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所以,才有了振兴中化,我们的责任这一历史使命。基于此,打好这一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领下,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其次是对历史题材的认识。关于历史题材,刚才在解读时,已经谈到很多, 不再赘述。具体到这一课中, 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施具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如何引领学生走近那段历史, 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那些铁证如山的史实, 了解历史的真相?如何去找到一个点, 让所有的孩子参与其中, 乐于探究呢?是我们在教学本课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听完课后, 我们感觉宋老师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并且努力做到了四个转变:1、教材运用实现了从“照搬”到“凭借”的转变。在平时的调研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老师引领学生学教材的情景,特别是品德与社会教材文字和图画的内容比较多, 所以老师们就把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完就可以了。其实,如何凭借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在这节课里,宋老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关于侵华战争的, 关于日军所犯罪行的,还有关于歪曲历史的, 把它作为教材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特别是补充了从版图上看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日军为何要侵华,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也为学生建构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过程,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拓深了教材内容。2、教学设计实现了从“线型”到“版块”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以线型结构为主, 大多以“激情 --- 明理 --- 导行”的模式阐述道理,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本节课采用版块活动设计, 整堂课分为三大版块活动:( 1)侵华战争。在这一版块中,主要是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 企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罪恶行径。( 2)深重灾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而且这灾难持续到现在, 甚至是将来。( 3)直面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以史为鉴,努力缔造和平。这三大版块互为依托,却又层层递进,每个活动都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uixin1314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