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第一阶段来临?
人们彻底认输了,纷纷卖出离场。其他投资开始渐趋流行,吸引了以前投资于股票的资金。共同基金投资者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别处……股票经历了绝对回报微不足道、实际回报是负数的10年……负面消息连篇累牍,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就此得出了负面的结论。但是,运用逻辑思维而不是情绪化判断、富有洞见而不是目光短浅的人,则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东西:
他看到了股价已到10年的谷底——因为回报已经减掉了红利,尤其将股价与盈利进行对比的时候;看到了股票的价格已低于企业宣称的、标的资产的价值;看到了资金外流(他并不视其为不利因素)压低了股价,如果大盘翻转,股价会因此而大幅反弹。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人们都不乐观的一个资产类别……
上面几段文字,是我曾在《旧景重现》(Déjà Vu All Over Again)(2012年3月19日)一文里写的:
我当时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要描述当时的市场状况,而是试图记录1982年——也就是《商业周刊》在封面文章中宣称“股票已死”(The Death of Equities)的时候——的市况。我的观点是,当逆向投资者应该开始转向乐观时,“股票已死”这个助推器促使人们认输离场,而且这个市场一直如此。事实也表明,1982年,就在市况为股市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飙升做好准备时,悲观的投资者却还在盯着股票持续低迷的理由。
投资心态催生股市反转
当某些事情沿着一个方向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就在转折即将出现时,人们却已逐渐认为,它还会继续下去——这就是“股票已死”结论的最大缺陷。虽然我认为,2012年对股票的低估程度远没有1982年那么严重,但我感觉与1982年的确非常相似:
虽然共同基金的流出已经停止,但也只有小部分资金流入;尽管股价已经上涨,但依旧没有被高估;很多机构配置给股票的资金比例依然远远低于最近50年的平均水平,而且没人急着要提高这一比例。
换句话说,我完全可以放心地说,人们对股票的心态仍然冷漠和毫无兴趣。因此,我并不认为全球股市在2012年“出人意料”转向繁荣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一种会转变的情形,且一旦转变就会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最可能促成转变发生的是什么呢?无需华盛顿为解决这个国家的财政问题达成一个“大协议”,无需全球经济增长突然复兴,也无需发明出下一个iPhone。只要“股票不会有什么其他作为”,转向“嘿,我还没有为下一个牛市做好充分准备”。这就够了。
从担心赔钱到担心错失机会,这个心态转变能为股市的回暖提供动力。而如果人们的心态保持不温不火,同时,配置到股市的资金也较少时,同样不需要多少东西就能催生股市反转。
还有鲜活的历史教训
对过往市场的研究,如果能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评估现在而不是检讨过去,那真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我很幸运地发现了“一颗陈旧的智慧之珠”,作为一位投资者,它给我带来了极大教益。它描述了牛市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几个富有前瞻性的人开始认为局面将会好转;
第二阶段,大部分投资者都认识到局面确实在改善;
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对局面永远会更好笃信不疑。
2008年3月,就在金融危机将股指打压到低谷之前的几个月,我写了《退潮》(The Tide Goes
牛市第一阶段来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