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赵绍琴老温病治验提要.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赵绍琴老温病治验提要
(一)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
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
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二)温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重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
名曰湿温。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绝非温热挟湿可比。论其治法与温热病
非一途也。
(三)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
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三者根本不同,用
药亦异也。
(四)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
肺外合皮毛,故云在表。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
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
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
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五)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
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
损液不利于病。古人谓 “在卫汗之可也 ”,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
背矣。
(六)叶氏谓: “到气才可清气。 ”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初至当以疏卫之
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寒则涩而不
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除。清气之
法甚多,包括凉膈、利胆、泻火、导滞、通腑等,在治疗时均以宣气机为本。
(七)气热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渐渐入营。营分属阴,其气通心,身热
夜甚,心烦不寐,反不甚渴饮,舌绛脉细而数,或斑点隐隐,时或谵语,皆营
热阴伤之象。治之必须清营养阴,透热转气。吴鞠通创清营汤、清宫汤,皆治
温热日久入营之证。并佐以增液,但必须注意透热转气。热邪入营,来路不一,
临证问病,必详诊细参。
(八)心包者,心之宫城也。热盛阴伤、津液被蒸,煎灼成痰,最易成热
陷心包证。其 “舌绛鲜泽 ”,又见神昏谵语者,即是心包受病,其由于手太阴传
入者,又称逆传,病在手厥阴也。手厥阴之病最易传入足厥阴肝经而见动风之
证。
(九)热陷心包,非属下陷,最忌提升。此时内窍闭塞,气机不畅,邪热
深入于内,昏厥谵语,脉舌色证俱当详诊细辨,且不可一见昏迷即用牛黄丸、
紫雪丹、至宝丹。必须审其因,观色脉,在卫当疏,在气当清,入营方考虑透
热转气。入血仍需加入宣畅气机之品,万不可妄用过凉,以防寒凝,不可过用
滋腻,以防气机不畅,反使热不外达。用药轻则灵,重则滞。灵能开窍宣通,
助热外达也。
(十)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动血包括发斑、吐衄、溲血、
1
便血及内脏出血等。其为热盛动血,治疗不能一味止血,首当凉血解毒。血和
不妄行,瘀散血可止。
(十一)舌象是温病论证的根据。风寒外袭皮表,舌白且润,表闭阳伤,
可用汗法驱邪从表外出。温乃热邪,从口鼻而入,咽干舌边尖红,苔白不润,
脉以数为主,若温邪在卫,热郁不解,舌干质红,是将入气分矣。在气舌形不

赵绍琴老温病治验提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