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风格
边塞诗的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边塞诗鉴赏要点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鉴赏要点:
1、抓住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事物特征。
3、推敲作品所蕴含的思想。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对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片广漠的边塞,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前三句叙事、写景,后一句抒情。叙事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诗歌赏析
蓟中作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描写边塞风光
苦寒萧条黯淡无光
表达感慨
忧心边事(暗示)
抒发心情
报国无门的苦闷
作者简介
李益,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诗歌赏析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此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这些典故又有什么区别?
正用浮波将军典故。
反用定远侯班超典故,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
这两句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
正用秦为晋人及姜戎所败之事
正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之事
这两句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
《边塞战争诗歌》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