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翁同龢故居看翁同龢
很有幸,沈老师带我们去了翁同龢故居,我们能走近翁同龢的晚年生活。翁同龢故居名叫瓶隐庐,取自守口如瓶之意,很让人深思。
翁同龢(1830~1904),清代大臣,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字声甫,号叔平、瓶笙,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晚清不少史书上称他为“翁常熟”。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其后一度出任陕西学政,但不久就回到了京师。他步入政坛始于宫廷教育。1865年翁同龢被慈禧看中,为同治老师,在他做老师期间得到了同治和慈禧的共同赞赏。同治病危,翁同龢和潘祖荫联衔呈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同治去世后,光绪即位继续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部分王公大臣对此表示不满,翁同龢与潘祖荫上奏支持慈禧的决定,由此赢得了慈禧的青睐。1876年,慈禧又一次选他为帝师,授读光绪,并将光绪的教育问题全权交给他,表示对他的信任。
慈禧其实是有图谋的,她希望翁同龢能把光绪帝培养成绝对顺从他的儿皇帝。但翁同龢认为清朝统治日趋衰微,亟待振作。真心希望光绪帝通过他与其他师傅的教育,成为像圣主康熙那样的皇帝,文武兼资,雄才大略。因此,他并未照慈禧的意图去做,出来讲讲纲常名教儒家理论外,还不时将洋务新书、出录、改良主义者著作讲述。为了培养光绪,
翁同龢及其他师傅的培养教育下,颇想有番作为,并不甘心充当慈禧的傀儡。亲政后,翁同龢夹在帝后之间,很难为,慈禧对他非常不满。甲午战争爆发后,翁同龢以战争进行,筹款为难,奏请停止太后六旬大寿庆典工程,把费用用在战争上。这造成了慈禧对翁同龢恨之入骨,决心把翁同龢从光绪帝身边赶走。翁同龢后来被开缺原籍,和革职永不叙用均与失宠慈禧有关。在罢黜翁同龢的谕旨中,对翁同龢二十多年的授读生涯加以全盘否定,这反映了慈禧对他未按她的意图培养光绪感到非常不满。当然,翁同龢的罢免有很多的原因,历史界对它说法不一。但是翁同龢的罢免,看似突然,其实是当时变法与保守斗争的反映,是保守势力反对和阻扰变法的一大举措。作为“维新第一导师”的翁同龢,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的一面。他因支持变法被罢官禁殆的冤案在1909年才得以昭雪。
1898年,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他在贫困,疾病,惊恐中生活了7年,于1904年7月去世,享年75岁。而他最后7年生活的的地方就是瓶隐庐。瓶隐庐故居背靠虞山,面向尚湖,里面有屋舍、池塘、树木、亭子,是隐居的好地方。由门入内,就是一个池塘,用以放养鱼和鸭子,池边是一个亭子,题名“乾坤一草亭”,亭边是翁同龢拄杖在院中徘徊的铜像。池塘一带的整个布局据说与当年几乎没有改变。
在翁同龢故居看翁同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