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屈原的死亡情结.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屈原的死亡情结
屈原的死亡问题与他的婚恋问题,是屈原的两大千古之谜。但前者与后者还不一样。屈原的婚恋在史籍上一无所考,屈赋里也闪烁其词;更由于其圣者之故,后世遂三缄其口,以致成了明明有疑而都不疑,于是愈来愈疑的历史悬疑。屈原的死亡问题,却是自汉代王逸、司马迁和贾谊都认定他是在汨罗江自沉的,屈赋里也明明多次写着;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更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多疑:这究竟是真,是伪?难道屈原还未死就把他的死写进自己的诗里吗?
屈原的死亡问题历来有三大疑点:一是屈原为什么在他的诗里一再提到彭咸这个人,而且明说他要以彭咸为偶像,并学其去投江?二是屈赋里为什么写了那么多他不畏死,要去死,九死而不悔?他的死亡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三是屈原的死亡意识在他的诗里表述得很早,却延续了很长时间,成了一个宿愿——他为什么一再未死而终于还是投江而死?
围绕屈原的死亡意识,研究的文章之多,可以说凡屈学论著皆不能绕过(婚恋问题则一概如暗礁似的绕过),而且千百年争论不休,以至宋明以来,连屈原是否投汨罗江自杀,都有怀疑。据游国恩先生述及,日本学者斋藤正谦甚至说屈子自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是“愤激之言,而非实语”[.]……综观以往对屈原的死亡之争,都离不开考证;考证不了,就拿屈赋的片语只字来佐证。不过愈是这样,愈争论不休。
其实,与屈原的婚恋一样,屈原的死亡意识都写在屈赋里,而且比婚恋写得更明白,更实在。屈原的死亡意识属于他的辞赋。我们也只要通过对文本的精神分析,就能够解读他的死亡意识的全部密码。
如同屈赋离不开“女”和“美人”,构成他的“婚恋情结”;同样屈赋也离不了“死”和“亡”,则构成他的“死亡情结”。《离骚》写“死”达5次之多,《惜往日》写到“死”更超过7次。荣格认为,“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沉醉于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似乎有了一种‘瘾’”。[.]“死亡情结”对于屈原,不仅是写得多,而且构成了一种宿命:“不是人占据了情综(情结),而是情综(情结)占据了人”。[.]
但情结是一种无意识。屈原这样“沉醉”于死亡之中,也是无意识使然。他似乎早已预言和预见了自沉的命运,也并非自觉地以死明志。通读屈原作品,他是从《离骚》起才言“死”字的。这已是怀王十六年,他在31岁由高峰急转直下的时候。他在前期春风得意,即使写《大招》,也与“死”不沾边。至于《离骚》多次涉及投江的人和事,可能有着心理暗示,那是屈原的心理冲突达到极端的无意识表露,所以才那样丰富、强烈和持久。
弗洛伊德说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是爱,死本能是恨。可以看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两种本能一开始就相互斗争”,才解开了“生命之谜”。生本能是“生命的保护者”;死本能的核心之“恨”就是“侵犯”,“施虐”,即对生命的破坏。那么,作为与生本能的对抗,“施虐倾向”“转向自我”,也就是施虐对象成了受虐对象。而“服从于一个无情的自然法则,服从于至高无上的必然性,总比屈从于某种本来或许可以避免的偶然遭遇要使人好受些”,这就是自杀。[.]屈原的自沉,正是如此。屈原的婚恋,是他的生本能;屈原的自沉,是他的死本能。屈原研究的两大难解之谜,恰恰关乎两大本能,看来这并不是巧合。
从考证的疑团与局限里走出来,对屈原的死亡意识进行精神分析,我们才对许

屈原的死亡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