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飞扬的青春一个面对记者侃侃而谈,一个回答问题内向害羞,很难想象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会走在一起,随着之后的采访与交谈的深入,我逐渐找出了他们能在一起的原因。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对军人这个职业相同的理解,让博士夫妻孙宏伟、刘艳慧选择留在了这个远离家乡的别人都不理解的基层。“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孙宏伟、刘艳慧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为身上的那抹天空蓝涂抹别样色彩。关于选择――人生的选择正确与否,答案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对错只有自己知道七年前那个七月,火车一路向西,海拔逐渐升高,路越走越窄,孙宏伟和刘艳慧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窗外,近处是荒芜的戈壁滩,远处是连绵的大青山,西北地区的荒凉一点点地侵蚀着他们曾经做好的心理准备。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大学毕业的情景在脑海中接连浮现。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选择了留校,有的进了科研院所,而他们是主动选择到一线作战部队的。他俩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坚定:“没到过部队,没摸过兵器,没带过兵,就不算真正的军人。况且导师也说过,只有经历了基层的磨砺,才能夯实成长的基础。我们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博士。”一直盯着窗外的两人,收回了远眺的目光,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孙宏伟努努嘴,却不知道说什么。刘艳慧问,“后悔吗?”“不后悔,你呢?”“我也不后悔。”“咱们,就是到基层扎根来了。”孙宏伟拉起刘艳慧的手说,“有人选择穿皮鞋,有人选择穿布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孙宏伟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心中已然升腾起希望。关于成长――要成长必须经历阵痛,迈好基层第一步必须先当好战士刚到部队,团党委特意腾出一套三居室,可他俩背包都没卸,直接到基层报到。刘艳慧被分到了团技保队,孙宏伟去了导弹营任天线收发车技师。基层的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可他俩感觉一切都很新鲜:部队的编制体制是怎么构成的,几十台装备是如何铰链成一个武器系统的,地空导弹是怎么进行防空作战的……在官兵眼里,他俩是地地道道的“稀罕物”。以前全团花名册上还从来没出现过“博士”,现在不仅有了,而且是两个,还是两口子。然而,在大家的左一个、右一个“博士”声中,孙宏伟和刘艳慧却接连遭遇尴尬:排除故障,自己还在翻电路图时,士官技师张清彬已经把故障排完了;打扫卫生,自己怎么学也赶不上义务兵动作麻利;出操带队,喊个口令都憋得脸红脖子粗……博士的光环,被数不清他们看来很简单的“小事”掩盖得干干净净。直到现在,孙宏伟和刘艳慧都觉得,刚来部队那段时间是最难熬,也是最难忘的。起跑线上的“枪声”响起,“博士夫妻”开始低姿加速起跑。官兵们惊奇地看到,博士放下架子,拿起扫把,成了战士。从打扫卫生到出操集会,从兵器操作到日常维护,孙宏伟像刚下连的新兵一样勤恳、虚心地学习;刘艳慧跟男同志一样,在兵器上爬上爬下,活跃在装备保障一线。面庞变黑,双手结茧,近视加深……体貌变化印证着他们的付出,诉说着他们的成长。三个月后,孙宏伟就成了主打技师,刘艳慧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一年后,两人双双被评为军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两年后携手成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前年又同时成为全师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关于挑战――只有常啃最硬的骨头,才能磨出最锋利的牙齿,不停地“磨牙”,才能不断地成长据在该团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团长秦宁说,孙宏伟所
致我们飞扬的青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