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内涵、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讲授:沈贞伟2016年10月29日“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一组数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红一方面军);;;,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含支援群众);;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一个是冲破敌人封锁线特别是湘江战役,冲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红一方面军一次就牺牲和减员了5万多人;——另一个是爬雪山过草地,仅过松潘草地牺牲就有上万人。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二)对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加以区别。——中央红军所在的中央苏区,,比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大,相当于两个半海南岛;人口45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的人数也达到13万。以中央苏区为依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方公里(相当于4个江苏省),人口约3000万。这么大一个中央苏区和“红色中国”,怎么几乎丧失殆尽呢?从党的指导方而面言,这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推行错误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结果。——博古负总责的中央领导,面对国民党反动集团调集50万重兵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在许多方面听凭所谓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历经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愈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三)红军长征出发地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就中央红军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四)“长征”概念的最早使用和长征目的地的不断变化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转战川黔边二渡赤水,在发动第二次遵义战役之前的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告工农劳苦群众书》。该文告已使用了“长征”一词。红军长征目的地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
红军长征的内涵、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