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之反思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一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
“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