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脑病诊疗康复中心
马丙祥主任医师
概述
癫痫又称巅疾、痫证,俗称“羊癫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惊挚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复如常人为特点。
西医认为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脑功能失常性疾病,是脑内神经元群过度放电所引起的阵发性脑功能障碍。
癫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作性—突发突停
反复性—多次发作
缓解性—自动缓解
脑电图异常—癫痫波
小儿癫痫发病情况
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占第一位。
患病率在4~10‰,我国小儿癫痫患病率为3~6‰。发病率为年35/10万左右,我国每年新发病约30万人。
小儿癫痫的起病年龄婴儿发病率最高,北医大儿科调查625例,%,%,%。
癫痫发病男多于女,~∶1,也有报道达2∶1。
本病始记载于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书中论述了痫病婴儿的病证特点及治疗方法,在《素问·奇病论》中记载有婴儿生后患本病是胎中受惊所致,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癫痫古代医家多称为痫,常与惊风同论且多有混淆,至元·曾世荣《活幼心书》提出“惊风三发便为痫”之说,明确了惊风与痫证的区别,而且认识到惊风可以变成痫。明·楼全善《医学纲目》始把痫证称为癫痫。
古代文献有关记载
“痫”、“癎”
“癎”字首见于《素问·大奇论》“心脉满大,癎瘛筋攣。肝脉小急,癎瘛筋攣”,及《灵枢经·筋脉》“病在此者,癎瘛及痙”。后世的中医医学书籍也均为“癇”或“癎”。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癇”、“癎”通用,互为异体字。 1964年3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作为偏旁的“門”可简化为“门”,故凡含“門”的字均可简化为“门”,“癇”、“癎”自然也不例外,多简化为“痫”。
“痫”、“”
近年来大多数出版物上为“癫痫”,其原因可能与电脑应用在逐渐广泛,而电脑的常用字字库中没有“”有关。
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于1995年出版的《医学名词·4》,所有医学出版物有关“癫痫”的“痫”均应改为“”,以规范医学名词。因此我们认为医学书籍,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应改为“”。
病因病机
一、先天因素
包括胎中受惊、胎元不足、父母遗传等。孕期暴受惊恐,或情志抑郁,或感受病邪,或接触毒物,或素有癫痫,均可影响胎儿发育,损伤胎元。脾肾不足,痰浊内伏,或肝失条达,克土伤神,故小儿出生后,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痰浊内闭,若受惊恐,或因外邪引动,气逆窍阻而发癫痫。
病因病机
二、顽痰阻窍
朱丹溪云:“痫属惊与痰”。痰是癫痫发病中的重要因素,痰的产生常因脾虚积滞,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所致。亦可因惊恐郁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津成痰而来。亦或与小儿平素脾阳不振,痰湿内伏有关。痰浊内聚,气机郁滞,可以化火动风,而风痰、痰火、痰浊均可上扰清阳,内闭心窍,阴阳气血一时不相顺接,而发癫痫。当痰散气顺时,则顿时休止。
三、暴受惊恐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乍见异物,卒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阻滞经络,则发为癫痫。明·万全《幼科发挥》云:“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成痫矣。”小儿惊恐既是导致癫痫的内在因素,又可为引发癫痫的诱发因素。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