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创建的我军第一支海上武装
70多年前,苏中军区海防部队战斗在黄海海域,充分利用濒河临海的战略区位优势,奏响了一曲曲护渔民、打日寇、扫海匪的豪迈战歌,开创了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先河。这就是我军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后来扩编为海防团,再后来又发展成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在解放战争中成为渡江战役的中坚力量和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的主干成分,最终成为人民海军东海舰队的一部分――驻上海的海军登陆舰某支队。
从海防大队到海防纵队
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阴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受到了严重损失。1月下旬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一师,粟裕任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1941年春,粟裕以其战略远见,决定建立海防部队,作为坚持海上斗争的武装力量,并就此在苏北黄海海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1941年4月下旬,在江苏如东县北坎附近的何家灶港,组建了苏中军区海防大队,负责保卫苏中军区在海上的活动。第一任大队长是粟裕部的作战参谋凌海波。初创时期,粟裕师长经常带领师直机关的人员随船出海,视察部队火力配备和检阅部队编队航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时海霸、海匪、海盗活动十分猖獗,不仅祸害盐民、渔民,而且明目张胆地与新四军为敌,扬言“四老爷有种海上见”。如不将他们及时铲除或收编,后患无穷。
在这种情况下,粟师长交给凌海波一项特殊任务:“大敌当前,抗日为重,策反海匪,化敌为友。”
1941年夏,凌海波带着警卫员潘和明(丹阳人,现年91岁),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海匪驻地,与他们同吃同住,向他们宣传抗日的道理,引导他们抗日救国。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其王姓首领终于被感化,愿意带着队伍向新四军投诚。
这年初秋,凌海波带着投诚的30多条海船、300多人,浩浩荡荡向如东小洋口进发。粟师长亲临小洋口,在一个刘姓乡长的大院里欢迎和慰问投诚人员。看到凌海波圆满完成任务归来,粟师长高兴至极,当场赠送他公文包一只(现珍藏在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军用地图一幅、马靴一双,作为奖励。
1942年10月,日军对苏中军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海陆反复大扫荡。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急需增强海上抗日武装力量,苏中军区决定,海防大队扩编为海防团,团部设在何家灶,团长由一师三旅旅长陶勇兼,政委由一师供给部部长罗湘涛兼,副团长为吴福海,副政委由一师印钞厂厂长李中兼,参谋长为凌海波(1943年1月调苏中五分区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为何振声。海防团所属武装有三连、四连、五连和山炮连、机枪队,共有35艘船艇、800余人。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关键时期,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为了进一步加强海上武装力量,更有力地打击和牵制敌人,同年11月,苏中军区将海防团与四分区的海防二团、三团以及包括浙东等地的海防大队合编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下辖海防一、二、三团。海防纵队由三旅旅长陶勇兼任司令员,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兼任政委,副司令员为吴福海、陆洲舫,参谋长为崔德耀,政治部副主任为何振声。当时海防纵队已经超过百船千人的规模。海防部队的指战员佩戴
“苏中军区海防团×团”的臂章,以区别于陆上部队。
自建立了海防部队后的三年间,海上斗争形势明显好转。
开辟了苏中同苏北、山东、上海、浙东等地的海上秘密交通,多次护送党和新四军、八路军重要干部经海上到各有关抗
新四军创建的我军第一支海上武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