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之“本味”
小学语文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与其他学科课混为一谈,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今天,怎样才能搞好小学语文课教学呢?在这里,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三个“本味”,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学科本味
小学语文学科的本味就是语文的文学?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味,也就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出见解,发出感叹,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一天》一文时,邓小平爷爷看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表演后,十分满意。于是就对旁边的人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没什么,但在教学时你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出以下三点:一是邓爷爷对抓娃娃计算机学习的高度重视;二是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三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为此,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读读背背”中的短文《秋天到》时,不是让学生能读能背就行了,而是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和概括。以此扩展学生思维。接着又问:谁能用一个描写秋天的成语(以前学过的)把以上情景描述出来?学生很快就说出“五谷丰登”,借此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人文本味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我们的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在学习段落“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子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山野的美景,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
小学语文教学之“本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