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失落的玛雅文明
【文明互鉴·中国考古走出去】
宏伟的金字塔神庙、精美的壁画、独特的象形文字、精确的天文历法及数学体系,古老的玛雅文明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文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玛雅人突然抛弃自己的家园大批迁移,80%的玛雅人从此销声匿迹。洪水、旱灾、疾病、外族入侵还是其他?玛雅文明的突然衰落,为世人留下了千古谜团。
为增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2015年7月,一支来自另一古老文明国度的考古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片热带雨林,选择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科潘遗址,用现代考古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揭开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一年多来,科潘遗址8N—11贵族居址发掘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为破译玛雅文明衰落提供新的线索。
科潘遗址的“中国声音”
在玛雅遗址中,科潘被称作玛雅世界中的雅典,控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该遗址包括核心神庙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两大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保存有高大的金字塔式庙宇、墓葬、王宫和贵族居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代表玛雅文明最高水平的雕刻、艺术品和文字,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瞩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科潘遗址的考古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一直代表着玛雅文明研究的最高水准。1839年,美国外交官、探险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考察了科潘等遗址,后来出版了插图精美的考察游记,风靡一时,使之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在哈佛大学著名玛雅学家费什教授的领导下,“科潘马赛克项目”及“科潘卫城考古项目”先后启动,对遗址核心区的金字塔建筑进行解剖,发现大量早期建筑,使得科潘象形文字中记录的早期历史成为信史,极大促进了对科潘王室和贵族建筑的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对科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多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考古学界的“主场”。为了打破西方占据世界文明研究制高点、垄断文明研究话语权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毅然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重要考古遗址发出中国的声音。
2015年6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关于科潘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协议》签约仪式。自2015年开始,双方将在科潘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方面实施为期5年的合作,这一合作也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我们一直期望在国际舞台上能更好地施展中国考古的成果,使中国考古学真正走向世界,科潘遗址的考古进展将是一个绝佳的窗口。以考古和文化遗存保护‘走出去’为主导的世界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国对其他优秀文明的尊重和珍视,对于树立中国‘文化大国’形象十分重要。”
玛雅人的生命循环观得以印证
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开,中国考古人员选定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进行发掘。该居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面均有房屋建筑,形成一个封闭院落,等级仅次于王宫,时代为科潘王朝最末期,即第16王时期。这里曾发现了雕刻有日、月和星宿神图案的石榻,对深入了解科潘政治体制和权力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据正在科潘遗址负责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介绍,考古队在清理了发掘区密布的丛林树木,完
探寻失落的玛雅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