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史》札记
一、《汉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上·匈奴上》
写之前先谈点感想,由于关于匈奴的大部分问题在我们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而且杨建新老师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里关于匈奴的整体描述和我看的这部分基本一致,所以我就在这只零散的找几个自己有疑惑或觉得感性兴趣的点谈自己的想法,望老师指导。
“其俗,宽则随许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由此可见匈奴人的主要生计手段是和环境的宽急息息相关的,匈奴作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和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样都会时常南下侵袭中原,这种侵袭可能会包含政治军事因素,但我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生计所迫。当北方草原遇到大灾之年,游牧民族无法正常生活之时,南下或者往东往西的攻伐便不得已而为之了。
“苟利所在,不知礼仪。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对于华夏帝国来说,礼仪是极其重要的国家特征,尊老爱幼亦是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但匈奴却正好相反,既不知礼仪,又以壮健为贵,这在素衣礼仪之邦之称的华夏帝国的人们来看是难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匈奴的这种价值观念是有其很深的社会原因的。中行説归降匈奴后,有汉使者来劝,就说匈奴无礼义、贱老弱云云。中行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匈奴明以攻战为事,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以自卫,如此父子各得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我对这种观点是很赞同的,匈奴社会与汉族社会毕竟有着巨大的差距,汉族以农耕为主业,安居乐业;匈奴却时时要进行攻伐,自然对军队尤为重视。而且在匈奴的周围也有很多威胁力量,保卫自身的安全自然是匈奴人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华夏帝国人口众多,自然可以兵民分开,建立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但匈奴毕竟是一个游牧的少数民族,其人民尤其是壮年男子在从事生产之外几乎全部都要投入到军事行动中,所以他们在匈奴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自然更高一些。
汉与乌孙攻击匈奴,汉“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然匈奴民众死伤去者及畜远移死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
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而联系经营西域诸国,这也确实给汉朝与匈奴的作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汗血宝马,到各国跟随汉军共击匈奴,匈奴的衰弱和西域诸国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有些西域国家也曾在汉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但最终大部分国家站在了汉朝这一边。而汉朝对乌孙这样的西域大国更是尤为重视,曾经派两位公主远嫁联姻,这一切经营活动无疑对与匈奴作战为汉朝提供了很大帮助。
“贰师将军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万人,不复出兵。”
李广利征匈奴失败并投降应该是汉武帝对匈奴政策反思和转变的一个开始,这个时候,由于和匈奴连年作战国家虚弱,人民负担沉重,朝中也缺少了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纵横大漠的名将,汉武帝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武功的过度追求,及时制止。对于汉武帝多次征伐匈奴正确与否,历史上多有争论。祖师爷司马迁先生就曾在史记中隐约表露对汉武帝连年征战的不满,在我看来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征伐确实有过度之处。但是前期对匈奴的征讨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强悍的草原民族。汉武帝的开拓之功对于奠定我国的疆域以及激励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所以说我认为,不应该对汉武帝伐匈奴做全盘的否定,至少我认为大部分征伐是正义之战。
“单于姓挛提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
匈奴称天
民族史札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