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与松潘县、黑水县接壤,西与阿坝县相邻。地跨东经101°51′- 103°23′,北纬31°50′-33°22′,南北长154km,东西宽55km,幅员面积8083km2。县政府驻地邛溪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距西南中心城市成都450km,西距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县186km。
红原县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红原属唐剑南西山地,吐谷浑和羌人生活在这里。公元8世纪,吐蕃势力强大,现红原境尽属于吐蕃。明清以来,县境北部隶属松潘厅,遂有松潘草地之称。县境南部的壤口、四寨属“四土”中的梭磨土司和卓克基土司。民国时期,分属理番县、松潘县。
1953年,红原隶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54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设治红原刷经寺,历时4年。1958年8月,阿坝州府迁往马尔康,理县由原地迁往红原境内,治地刷经寺,红原县始有正式建制,形成今红原县境雏形。1960年,为纪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国务院批准撤销理县,在其基础上设立红原县,周恩来总理亲题县名。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川西北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与阿坝州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异,地貌具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县境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最高点山峰位于县境西南部,海拔4875米,最低点位于刷经寺镇境内的梭磨河谷地,海拔3210米。
县境中部查针梁子如一条绵延巨龙,横亘草地边缘,成为县境南北山原与丘状高原的天然分野,一县之内,一日之间可领略两种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享受“才饮长江水,又食黄河鱼”的独特雅趣。
县境南部鹧鸪山巍然挺立,山顶积雪气势雄伟,原始森林与雪线草地、河谷种植农业交相辉映。梭磨河穿境而过,河水奔腾咆哮,河谷深陷,切割剧烈;古地刷经寺背靠雅克夏山(红军长征时称为长板山),傲岸而立,焕发新姿。
县境北部山丘浑圆,疏散有致,草地连绵,串珠状盆地镶嵌其间;积水成沼,是候鸟栖息的家园。蛇曲摆荡,蜿蜒其间,牛扼湖星罗棋布,独成一湾风景。
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与松潘县、黑水县接壤,西与阿坝县相邻。气候:气候类型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难以明显划分,春秋短促,长冬无复,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一月为冷月,℃,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为一 36℃,最高 ℃。年均日照2417时,1970年最长,达到2644小时,1961年最短,为2095小时,年均降水为753毫米, 80%是集中在 5~ 10月,年均积雪期为 76天,长达 3个月,短在2个月左右。面积:8083km2
红原县84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辽阔优美的湿地草原风光,气势雄伟的雪山森林景观,还有悲壮动人的红军长征文化,浩瀚神秘的宗教文化,绚丽多彩的藏乡风情。它们各具特色,又相依相伴,把它们串连起来,组合形成系列产品,对于回归自然、追寻文化的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春天的红原大草原,洋溢着扑面而来春的气息。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和许许多多难以叫得出名字的美丽野花,争奇头艳地在这个季节里绽放,展现出红原大草原的色彩。这个季节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