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__2010_届)
系部: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专业:
新闻学
学生姓名:
杨洁
班级:
一班
学号 2006062121
指导教师姓名:
陈兮
职称副教授
2010年 3 月12 日
题目:模糊语言与灾难新闻报道的反思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太多的让我们恐惧、哀伤的时刻。鼠年冰灾、汶川地震、海地强震,天灾人祸,一件件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措手不及,新闻报道在满足我们对整个事件的了解和关注中起到了独特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灾难新闻报道的浓厚研究兴趣。
一、灾难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研究。陈力丹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夏海君的《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张晓春的《灾难新闻呼唤人文主义关怀》、莫凡的《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等论著和论文,主要从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提倡灾难新闻报道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其中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特征、报道方式角度的选择,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人文关怀的定义及其具体表现等概念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认为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在坚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同时,当要强调“人本”的报道理念,即提倡“人文主义关怀”。这种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体关注、生存状况的关注及人间真情的发掘等几个方面。例如张晓春就指出:“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即关注‘人’这一主体,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同情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主张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利与尊严。”这其中特别强调的应是对人的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关注。而要让灾难报道充满人文关怀,新闻报道的方法方式的灵活运用是关键。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认为,“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新闻媒体坚持正义、呼唤良知、伸张正气、关怀弱势群体等秉性和宗旨,只能体现在传播的手段和方法上,切不可感情用事”。
二、新闻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有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徐铸成的《新闻艺术》等专著,王瑶的《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李方海的《试论新闻语言的模糊处理》等期刊论文。这些成果从语义学、语用学等角度解读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功用及其运用方法。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没有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等原则冲突,反而能使其更具现场真实感,它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有着诸多的必要性。如它使文稿更符合受众阅读心理、符合新闻报道的实效性,促使新闻语言生动活泼,避免报道过于绝对。它的特殊作用则在于减少对受众的心理刺激、使语言含蓄富于美感等语用方面。模糊语言的运用方法也有多种,如文字概括、标题模糊、背景模糊等。模糊语言是新闻艺术所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新闻视角,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但模糊语言的运用又应特别注意具体语境与分寸,当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使报道失真或过于主观化、理想化。
可见,虽在与本课题相关的两方面领域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具体探究模糊语言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效应问题,仅在实例中出现。而新闻模糊语言在灾难性报道中的独特性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这一课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与研究的
杨.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