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研究第一讲
课程主旨
科举制度
研究现状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第一场:史论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甲辰恩科试题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1905年废止科举
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时务报》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必须把它看作是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对在此之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基础方面,在通过什么途径来赋予社会精英以地位并配备行政官员方面,1905年都带来了变化……旧社会主要的庞大的整合制度,已在1905年随着朝廷宣布终止中国的文官科举制度而被废除了,尽管革命的社会意识在这场变革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整个社会失去了作为自己特色的制度。……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些后果来得严重。——罗兹曼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了解、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运作的需要
牢笼英才,驱策志士。澄清吏治,杜绝私人。
新、旧《唐书》立传的1804,科举出身634。%。
宋代92名宰相,科举出身83人;
宋太宗: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代。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了解、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运作的需要
权力合法化
消弭反叛力量
同年与朋党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深入了解、认识古代社会的需要;朝廷——士大夫——学术思想
科举社会
唐代为前期科举社会,宋以后为后期科举社会——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深入了解、认识古代社会的需要;朝廷——士大夫——学术思想
社会流动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何炳棣《中华帝国的成功阶梯:关于社会流动》;张仲礼《中国绅士》海姆斯(Hymes)《政治家与士大夫:两宋江西抚州的精英》哈韦尔(Hartwell )《750年至1550年间中国的人口、政治与社会变迁》
(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深入了解、认识古代社会的需要;朝廷——士大夫——学术思想
社会习俗与心理
科举考试演化为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已接近于一种宗教行为。它将考试演化为程序、规则、禁忌及庆典仪式,使其彰显为民众生活的中心。——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科举信仰
科举制度研究
课程主旨
3
一
姚安公未第时,遇扶乩者,问有无功名。判曰:前程万里。
又问登第当在何年,判曰:登第却须候一万年。意谓或当由别途进身。及癸已万寿科登第,方悟万年之说。后官云南姚安府知府,乞养归,遂未再出。并前程万里之说亦验。——《阅微草堂笔记》
有诸生群集鸾坛问功名者。鸾书曰:“赵酒鬼到!”众皆詈曰:“我等请吕仙,野鬼何敢干预!行将请天仙剑斩汝矣。”鸾乃止而复作曰:“洞宾道人过此,诸生何问?”诸生肃容再拜,叩问科名。鸾书曰:“多研墨。”于是各分砚研之,此刻盈碗,跪请所用。鸾曰:“诸生分饮之,听我判断。”众乃分饮,讫。鸾大书曰:“平时不读书,临时吃墨水;吾非吕祖师,依然赵酒鬼!”诸生大惭而毁其坛。——吴炽昌《客窗闲话》
文昌信仰
科举制度研究第一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