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失宠”论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学区中心学校陈巧珍
摘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全球一体化形式逐渐形成。随着经济的交流,各国的文化也开始彼此交融、互相影响。应该怎样去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二者之间孰轻孰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汉语发展文化传承全球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母语汉语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下来的语言。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他们的语言都随着国家的灭亡而随之消失,古老的文明也因而蒙上了一层迷雾。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却璀璨如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骄傲。但是近百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我们的汉语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汉语发展面临的危机
1. 古代汉语成了“弃儿”。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追求利益是很多人生活的目标,因而一些实用学科的学习变得异常重要,比如计算机、医学、通信和外语等等有"钱"途的专业炙手可热,而真正能够提高水平的语文却门可罗雀,实在是令人悲哀。古汉语虽然已经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是靠古汉语来承载的。连承载这个文化的基础我们都已经开始抛弃,那还有多少人能承担得起历史的重担?中国的文化典籍,绝大部分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今天,我们很少有人会去重新拿起四书五经或者一些浅显的古籍来学习
。就算去学,恐怕也不得不费一番工夫斟酌每一句话的意思。另外,古汉语的教学在学校里也有一定的问题。王力老师的《古代汉语》主导高校讲坛将近50 年,一直没有变化,其中的文选、常用字、通论三结合的做法一直被效法。有些学者认为王老师的教材用了50 年就必然过时,这种三结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古代汉语教学的需求。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三部分本来就各有偏重,教学过程中也是侧重点不同。这三部分中,选能够介绍给学生很多名家名篇,常用字和通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选。如果一味强调文选的作用,我想就没有必要再学教材了吧,完全可以把经典拿来重点学习,又何必在教材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呢?恐怕这也是国内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极端吧。
2. “弃儿”的造就者——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与教育现状
现如今的求学更看重实际,所以从中学起,可怜的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实用学科的重担,去承担升学的压力。因为要参加中考,参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学。在这个实际问题面前,学生们不得不有所选择,那就是放弃培养语文基础,而是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数理化,去背英语。到了大学,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学好专业课,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对英语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摆脱升学压力的大学生,还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几乎都没有时间去提高中文。所以我们才会发现, 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长竟然在重要场合发言读白字错字,甚至用错典故,这恐怕和如今学者的风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担忧。
3. 外
语成了“宠儿”
除了我们自身的问题,另外一点不得不谈,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强烈攻势,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冲击。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在前一小节已经提到的, 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学期间,升学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学,就业的压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职,公司无论大小,都要求职员
汉语文化“失宠”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