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
东北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类1413 刁兆富
论持久战一文发表于1938年,是毛泽东高瞻远瞩,就抗日战争一年来的战争情况做出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以便于中国共产党人与全国各族、各阶级人民更好的做出决策,更好的应对抗战。
论持久战的内容为驳斥中国灭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从中日两国国情,当时的国际形势两方面分析得出“抗日战争为中国必胜的持久战”这一结论。
从中日两国国情来说,日本是强国,但是是小国,人口与资源都少;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然而是大国,人口多、资源多、幅员辽阔。日军武器先进,作战能力强,然而后勤供应相对不足,只适合速战速决。所以战争打的时间久了势必会对中国有利。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日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所以当时“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取得了奇效。日本虽然快速的攻占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战争陷入了对日军不利的持久战,中国的胜利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从国际形式上说,抗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而日本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社会会帮助中国是一定的,这也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
可以说毛泽东的分析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合理的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必然性,有力的驳斥了那些悲观的亡国论的坚持者,其思维严谨,令人佩服。
然而,胜利虽然是必然的,却并不是容易的。毛泽东虽然不支持中国亡国论,同时也批判了中国速胜论。
当时的日本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是远远超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因此,抗战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艰苦追绝的过程。
但抗战伊始,中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之后,开始被冲昏了头脑,甚至认为徐州战役是“准决战”。还有一部分人把抗战的希望放在国际社会上,认为“苏联会出兵帮助中国”,所以中国能很快的取得胜利。显然速胜论者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斗争形式,认为抗日的力量已经积蓄完毕,可以进行战略大反攻了。
毛泽东认为,这样的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因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国际外交的工作仍需继续进行,断不能因为敌人的进攻有所松懈就开始自得意满,就开始搞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那些自以为成功就在眼前的人,那些轻视“游击
论持久战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