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持久战》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论持久战》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10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此时,亡国论首先滋生,继而国内又产生了盲目急躁的“速胜论”。鉴于这两种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这一一万五千字左右的不朽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指导中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也成为了后世不断学习的经典之作。研究《论持久战》一文,让我们得以窥见抗日战争时期的整个面貌。一、创作背景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共产党就发表了宣言反对日本强占东北三省,积极组织抗战。然而,直到七七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才开始形成。此时,中国抗战的主力部队还是由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队。1937年11月太原失守,这一重要事件,对毛泽东震动很大,但震动之余,毛泽东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全国的抗日战争单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靠不住的,共产党要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战,共产党必须深入到敌后去,依靠敌后人民,领导这场持久战。于是,毛泽东在翻阅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提笔完成了一部与日寇作战的专著,即《论持久战》。短短的十天里,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全身心的投入了《论持久战》的创作,详细的就中国国情分析了当前的战略形势,可以说,《论持久战》之所以在现在都经久不朽,甚至还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论著之一”,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十分完美的贴合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以及其强大的预见性。二、内容回顾《论持久战》一文提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第一部分批判了“亡国论”与“速胜论”,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实际上都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及日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提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进而证明了中国必胜,也答复了为什么不易妥协和为什么政治可能进步的问题。第三部分批判“速胜论”,说明“持久战”的原因,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可以说,毛泽东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证都是严谨的,循序渐进句句在理。三、不朽的光辉《论持久战》从发表之后便引起了国内外巨大的反响,在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指导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被

《论持久战》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