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而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种种与生活相分离的现象并导致学校德育效果低下。本文通过对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表现及原因探析,力图在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一些有效措施,以建构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生活世界”;“以人为本”;课堂教学
一、加强学校生活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国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道德教育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学校德育与学生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了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学校德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当代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德育体制,“知识形态”的道德教育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于是道德被工具化和抽象化,理性成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重智育轻德育就成为普遍正常的现象而存在。
“专人工作化”
自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德育工作”取代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专人工作化”便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影响至今。我国学校教育将德育视为“专项工作”,学校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这愈来愈使得“非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敬而远之。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教师这一群体在学校德育中承担当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不同程度失范行为,使得学生不听其道,不信其行,导致学校德育低效。
当前学校德育主要采用课内教学这种单一形式,学生很难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教学设计所取代,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建构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价值取向。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提高道德是
“目的”而不是手段,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道德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学校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净化、美化,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名人名言等;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通过校风、学风等展现校园精神,让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受到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三是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努力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四是加强学校制度环境建设,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优秀德育活动室”并充分利用以促进校德育工
略论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