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 庄子。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行为使之向善)D、法治 E、天人关系上,“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1)老子(春秋)思想:万物本原是“道“;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 (2)庄子(战国)齐物论.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代表平民阶级。
: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中央),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宋朝的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颐、程颢(北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朱熹(南宋):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是理学集大成者,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教科书。
(3)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南宋):心为万物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理。
(2)王阳明(明朝):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日趋腐朽。
(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认为“理”就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个性发展。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共同
经历
共同
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
作用
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烈动荡的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进而提出限制君权,废除君主专制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
认为天下不能为帝王私有
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反对重农抑商
主张“经世致用”
主张“经世致用”
主张“经世致用”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著述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四大发明
1、发明概况
发明过程
外传概况
影响
造纸术
最早:西汉前期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传到中亚,约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