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2010-03-14 22:53:41)
“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
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100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8分钟。
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
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
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
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30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34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
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
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
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
1. 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
“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
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
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
龙场悟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