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
一、诗歌导入
1. 背诵毛泽东的《长征》。上学期我们学过毛主席的《长征》,还
记得吗?谁会背?指一生背诵后,全班齐背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
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 这首诗其实描写的就是红军的长征过程。师介绍长征的相关资料。
3. 观看相关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了一位红军老班长在长
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4.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注意钩字的字形)
偏旁比较:购,沟 ,, ,右边字形比较:钓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
2.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 1)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
(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1
颧 骨,两 鬓 ,斑白,搪瓷,严厉,收敛, 疙瘩(轻声),粗糙,抽 噎 ,
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无边无涯,昏迷不醒,瞻仰,
熬过,保姆,搀扶, 掣起,奄奄一息,热气腾腾,
(注意颧、鬓、噎的写法,热气腾腾、奄奄一息的结构的补充)
a. 带拼音自由读
b. 去拼音指名读。落实字义
* 疙瘩 , 抽噎(演一演),两鬓 (指一下),无边无涯(联系无边无际)
* 奄奄一息,热气腾腾
c. 提醒易错的生字
把最后一行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结构的词还有吗?举例。
d. 齐读
3. 问题反馈: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 1935 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
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
牺牲了。)
引导采用 “什么时候, 谁,干了什么事, 最后怎么样” 这种方法回答。
三、初步认知老班长
1. 导:从这件事中你最想知道谁?
那我们就先认识一下老班长,他到底长得怎么样的?请用“——”
划出有关的句子。
句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脸
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
( 1)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从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感受到苍老,高颧骨感受到比较瘦 )
( 2)老班长将近四十岁,和同学们的爸爸妈妈年龄相近。你们的爸
爸妈妈这样吗?要是用老班长的这些外貌来形容你的爸爸妈妈你同
意吗?
( 3)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老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老班长辛苦,长征途中饱经风霜)
( 4)朗读,读出老班长的辛苦和饱经风霜
( 5)体会写法。作者是怎样老班长的外貌写具体的?
(先整体后局部)
2. 就是这样一位老班长,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当时辅
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出示:“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
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 1)你听明白指导员的嘱咐了吗?谁来说说
( 2)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又会是保姆和勤务员呢?在指导员的
意思是——
(老班长既然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
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
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四、研读感知老班长
1、质疑:那么老班长是怎么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的?
3
2、默读课文,你的脑子中留下了老班长照顾小战士们的哪几幅画面?
“硬咽草根、鱼骨头”
“夜里钓鱼、摸野菜”
“命令战士喝鱼汤”
“奄奄一息让鱼汤”
4. 选择其中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个画面, 划出相关的语句, 点出有关的
重点词,说说老班长是怎么关心照顾小战士的?想想这是一个怎样
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 )
三、分析片段:
(一)硬咽草根、鱼骨头
1. 句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 几根 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
头, 嚼 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 硬咽 下去我觉得好像有 万根钢针 扎着
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 ”
( 1)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硬咽”感受到了食物难吃,硬)
a. 硬咽下去是什么情景?(自己不想吃但硬让自己吃)
b. 那为什么硬咽下去?(饿,但是又想到了战士们)
c. 你感受到了什么?
(“几根”感受食物的少)
( 2)朗读,读出老班长的这种难吃、硬吃下去的情景
( 3)难道老班长没有钓到鱼吗?(不是)那是给谁吃了?即使是钓
到了很多鱼,你认为老班长会吃吗?为什么?
4
( 4)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备,金色的鱼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